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照搬套路怎能闯出新路

——激活基层内生动力大家谈⑤


■邓佑标

有句耳熟能详的话叫“脑子一固定,就很危险”。言必称“深化改革”,但文必寻据、行必问典,被观念的惯性带着跑,最终只能是回到老路上。

“拔足再濯,已非前水”,这句话用来形容当前的部队再贴切不过。军队改革向纵深挺进,领导机关如果意识不到基层“已非前水”,抓建指导就免不了摸黑乱撞。

说个常理:年轻父母疼爱幼儿,恨不得把孩子时时抱在怀里,孩子长大后,若还以这种方式来表达爱,恐怕会心有余而力不足。改革中,机关“减肥瘦身”,基层“壮骨扩容”,部队呈现出机关小了、层级少了、基层大了、类型多了的特点。横宽纵浅的新体制编制,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尽快转变抓建的思维理念、工作方式。

经过改革调整,东部战区某合成旅机关缩编,建制营连数量增加。部队营区部署分散、野外驻训点多面广,如果还像过去那样动辄派遣工作组,机关指导力量必然严重不足;连队数量大大超过机关科室的数量,如果沿用过去“科连挂钩”的帮带模式,哪有那么多科室?现在机关自身训练抓得紧、问责严,如果还不摒弃“保姆思维”,三头六臂都不够用。类似的问题和矛盾,其他部队或多或少都遇上了。正因此,“转轨升级”的呼声是普遍的。

现实工作中,抓建基层旧套路的影子并未消失。比如,纤微小事,对基层依然不放心、不放手;为了避免存在感降低,总琢磨着要抓几项特色工作;乱“捅炉子”“抢跑道”,工作多头部署,通知多头下达;惯于被动式落实、甩手式开展工作,缺乏主动谋划、自主抓建积极性,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根子在于对新体制编制下抓建特点规律认识不深、掌握不够,思想没有跟着改革变,盘踞在头脑中的仍然是过去的工作模式和套路。

“走老路子稳当、用老办法顺手、按老模式省事”,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实际情况是,照搬以前的套路,也许会驾轻就熟,但结果往往费力不讨好。在少数单位,为什么有的部门在干部超编的情况下,大家“五加二”“白加黑”超负荷地运转,依然忙不过来?为什么有的营连问题和事故按下这个、浮起那个,有些手忙脚乱?为什么基层主官白天忙得团团转,晚上还得不到正常休息?实践清晰地告诉我们,不换脑子、不转思路,只会处处撞“南墙”。

习惯性地照搬旧套路,说到底是思维固化、僵化。有句耳熟能详的话叫“脑子一固定,就很危险”。言必称“深化改革”,但文必寻据、行必问典,被观念的惯性带着跑,最终只能是回到老路上。没有思想解放、观念破冰,行动怎么可能突围?某旅曾组织一场大范围的“诸葛亮会”,他们从分析部队的新特点开始,逐步厘清旅、营、连各级责任边界,提出对营级班子“扶上马、送一程”,明确了“原则问题把关、具体工作放手,加强不包办、支持不干预”的抓建原则。“换脑”的甜头,他们尝到了。

新编制体制下,抓建基层没有现成的科学经验可供移植。勇于探索、敢闯敢试,才知道哪种办法管用、什么是真正的“桥和船”。离开了这个“闯”字,事事裹足不前,当“等靠要”的懒汉,答案是不会有的。我们急需一股闯的精神。只有甩开膀子、迈开步子,不断转变职能、转变作风、转变工作方式,从一切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势、固有模式、路径依赖中解放出来,我们才能找到新路,真正以基层发展内生动力的极大增强、抓建质量和效益的极大提升,充分释放改革效能。

质地精良的璞玉,在思想僵化的人手里出不了传世佳品;到了富有创新精神的匠人手中,其成就却不可估量。改革使基层部队结构大大优化,营连成为集作战、支援、保障于一体的合成作战单元,这是适应现代战争要求的“璞玉”。拿出只争朝夕、锐意开拓的精神,闯出科学高效的新路,竭尽全力让官兵知识、技术、管理、梦想的活力竞相迸发,让所有激发战斗力、凝聚力、创造力的源泉充分涌流,基层这块“璞玉”才能成为全面过硬、能打胜仗的精兵劲旅。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