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稼要有好收成,离不开科学的墩苗;干部要茁壮成长,离不开基层的沃土。
“根之茂者其实遂。”基层是“试金石”“磨刀石”,也是“铺路石”,年轻干部在基层墩苗,能在干事中长本事,在历练中变“老练”。可以说,在基层积淀的厚度,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未来事业发展的高度。
在这方面,“过来人”的体会最有说服力。爱军精武标兵冯世清说:“在基层淌的汗水、流的泪水,都是促人成长的肥水”;爱军精武标兵、清华学子乐焰辉说:“基层经历让我从‘嫩肩膀’变成了‘铁肩膀’,让我在接地气中有了打胜仗的底气”……英雄起于阡陌,壮士拔于行伍。正是在墩苗中,一批批年轻干部不再水土不服,一茬茬青年军官渐成栋梁。
习主席曾语重心长地指出:“让年轻干部多‘墩墩苗’。”十九大报告也强调,“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近年来,全军各部队认真落实年轻干部“墩苗工程”,有计划地组织年轻干部到基层任职、代职,广大年轻干部也积极踊跃要求“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墩苗,已经成为我军年轻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
墩苗的目的是为了让年轻干部在积蓄力量中拔节。掌握好墩苗的时长很重要,拿捏好拔节的时段很关键。墩苗时间过短,会让墩苗变成“镀金”;墩苗时间过长,好苗子也难成参天大树。
从部队调研情况来看,当前,墩苗时间过短的现象已不突出,墩苗时间过长的现象则比较普遍。某旅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相当比例的年轻干部在基层任现职满4年以上。其他部队的调研也显示,基层干部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
“当初我是主动要墩苗的,没想到墩苗把我墩老了。”一名计算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到部队后,积极申请到基层当连长。连长干满3年准备回自动化站工作时,因为满编而搁浅。再干了两年,他又因部队调整整编而被编余。去年底准备调整到机关使用时,又遇上了干部冻结,等到解冻后,他年龄“到杠”了。离开部队前夕,他投书首长信箱,建议党委对那些还在长时间墩苗的年轻干部考虑出路:“别让大家还没来得及发挥聪明才智就被淘汰了”。
这名高学历干部没能茁壮成长尽管只是个个案,党委在用人上也有必须坚持的政策。但这也警示我们,如果墩苗让“千里马”歇步、“老黄牛”撂挑、干事的人心寒,谁还愿意去墩苗?没有人下基层,又怎能强基层?这也让我们思量,怎样的制度设计,才能把墩苗的年轻干部用当其时,避免“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悲剧重演?
“男儿慷慨平生事,时复挑灯把剑看。”从军报国,谁不希望自己能够有所成就,能够闯出一番事业,能够得到他人、社会的认可与肯定?特别是那些主动申请墩苗的年轻干部,他们有理想,有追求,不怕“寒风裂征衣,飞雪裹战袍”的艰苦生活,不怕“眼睛一睁,忙到熄灯”的紧张劳累,怕的是“墩下去了,冒不出来”,怕的是“有怀投笔,无路请缨”,怕的是还没来得及“赢得生前身后名”,就“可怜白发生”。
一位作家曾写道,人之所以能够感到幸福,不是因为生活得舒服,而是因为生活得有希望。现在,个别基层干部不太安心,更多的原因不是因为基层苦、基层累、基层难,而是觉得在基层看不到希望。试想,如果坚持干部在基层培养的同时,也坚持干部从基层选拔,特别是从基层单位优秀主官中选拔,让那些在墩苗中已经成熟的年轻干部有奔头、有盼头、有劲头,基层干部怎能不“载着无限梦想和希望,像条龙一样飞翔?”
强军事业的基础在基层,活力也在基层。激活基层内生动力,用好基层干部是关键。“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对基层干部“计深远”,用好是最有力的关爱。站在推进强军伟业发展、促进干部长远发展的角度,设身处地为年轻干部画好“成长路线图”,从制度设计上规划好墩苗干部的时长、交流和使用办法,让他们“厚积”了就能“薄发”,如此方能激励年轻干部向往墩苗、乐于墩苗,强军事业也才能更加生机勃勃、充满希望。
(作者单位:武警某机动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