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中国军校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一场最艰巨的战争准备

——国防大学聚焦备战打仗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纪实


■刘 俊 本报特约记者  罗金沐

编者按

强军先治校,强军必强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多次亲临国防大学视察指导,就如何办学治校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2017年7月19日,习主席亲自为新调整组建的国防大学授军旗、致训词,这所军校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习主席深刻指出,国防大学要把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作为核心职能,加快联合作战人才培养步伐。该校党委牢记习主席殷殷重托,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的办学方向,树立和强化全校人员的战斗队思想,目光紧盯打仗,多措并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彰显了新时代国防大学办学育人的价值追求和使命担当。

初夏时节, 京城西北郊。青山绿水掩映着素有“将军摇篮”美誉的国防大学。

着眼新使命,我军如何在备战打仗中“加速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全军将士将目光投向红山口——新时代的国防大学能否向全军将士交出合格答卷?

新时代强军路上,战略层次新思考

“要当将军,就得过青龙桥。”这是流传在国防大学校园中的一句话。

青龙桥,位于国防大学西南。它,一头连着中国军队的“将军摇篮”国防大学,一头连着圆明园的废墟。

一个半世纪之前,英法联军焚毁了这片“万园之园”。在每一名国防大学学员的眼中,这片断壁残垣就像是历史的警钟。

如今,新时代的强军号角响彻神州大地,走过青龙桥的我军高中级指挥员们,心中常常怀着一种沉重的忧思。

该校原战略研究所所长金一南少将说:“我们就是要让学员从迈出校门走向部队的那一刻起,在治军、带兵、打仗等重大问题上作战略层次的思考!”

国防大学的历史是辉煌的:植根于红色井冈,传承着红大、抗大血脉;面临的挑战也是严峻的:人才是兴军之本,把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作为重中之重、急中之急凸显出来,成为当务之急。

严峻挑战,激发了该校师生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

党和国家对国防大学寄予厚望,只有加快联合作战人才培养步伐,聚焦备战打仗主责主业,才能不负千钧重托。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份凝聚该校师生历史责任感的特殊决定诞生了。

在这份题为《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推动学校一切工作向备战打仗聚焦的决定》中,最为引人注目之处,是连续几个发问:各级党委班子重点查是不是谋打仗、研打仗的班子?议教议研是否落实、议完之后做了没有?对高中级任职教育院校特点规律认识把握多少?对培养联合作战人才有几分底气?各级干部特别是教研干部,要认真查一查自己是“二八现象”中的哪一部分,时间、精力、资源都到哪去了?

这是一次涤荡心灵的追问。在《决定》末尾,附件列出了30个任务责任清单,具体工作与负责单位权限清晰明了:年中进行阶段性检查,年底逐项组织验收,没落实或落实不好的要严肃追责问责。

这是该校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给新时代国防大学使命作出的历史定位。它是一次加快实现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联合指挥大学的战略设计,也是激励大学师生努力走在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前列的“动员令”。

以明天的战争,设计今天的课堂

今年3月1日,该校第48期指挥员班开班。200多名来自各战区、军兵种和军委机关的军师职干部走进红山口,开始为期一年的学习培训。

在学员林超平的宿舍,记者看到他正在阅读美国战略理论家柯林斯的著作《大战略》。

对于这次学习机会,林超平格外珍惜。他所在的学员班,分属5个军种和部队,他们在总部、战区、军、师、旅等5个层级工作,而且在军事、政工、后勤和装备工作等不同岗位担任领导职务。平日里,大家聊得最多的话题就是联合作战。

“大家凑在一起,分明就是一场联合战役的预先筹划!”林超平说。

指挥员班学员进校学习时,恰逢强军改革深入推进。红山脚下的最高军事学府内看似平静,但强军改革的汹涌浪潮、新军事变革的八面来风却在这里汇聚。强烈的危机感与责任感,深深扎在学员们心里。一堂堂精品大课、一次次研讨交流,无不撞击着这些将校军官的心灵:如何在新时代大考中交出优秀答卷?

党的十九大闭幕后,该校党委抓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在全校上下广泛开展教学科研管理创新活动。该校常委分别带队,深入分布在各地学院的教学科研一线进行调研,先后召开座谈会100余场,找准教学科研管理领域问题,制订出台了《着眼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联合指挥大学,全力推进教学科研管理创新意见》。他们围绕能打仗、打胜仗这一核心职能,以教学科研管理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主要工作的创新为突破口,带动学校全面建设发展水平整体跃升。

同时,为大力提升联合作战人才培养专业化水平,该校构建了以武器装备教学、战场环境研究、作战指挥训练等6个平台为重点,各类实验室和专业教室为补充的新型教研条件体系,确立了相关实验室和专业教室建设项目。

“着眼人才强军战略,我们坚持未来仗怎么打、部队应该怎么训,教学内容就怎么改,不断设计开发新课程,加快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步伐。”该校教育训练部负责人说。

“国防大学,‘国’字在前,‘大’字随后。在这样一所军事学府学习深造,我们必须怀着对国家和民族高度负责的心态,去完成我们的新时代考题。今天在国防大学学习,为的是明天在沙场亮剑。”学员邹国贤说。

多出谋打仗名师,带出会打仗高徒

名师必晓于实战。

不久前,该校从军兵种部队选调了149名懂指挥、会打仗的指挥员,充实到教员队伍。

为了打造堪当联合作战教学重任的教研队伍,该校构建起“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名师工程”。

截至目前,该校先后设立的金一南、徐焰、张彬等9个名师工作室,推出了一批有价值、有分量的教学成果。

“军官的培养,是最艰巨的战争准备。”这是国防大学的前身军事学院校长刘伯承元帅的一句名言。

当年,毛泽东曾把抗大教员形象地比作是发展抗日革命力量的“老母鸡”。在党中央的大力支持下,一批批来自抗日前线的优秀军政干部来到学校任教。

调整改革中,学校强力推进名师立校、名师立学、名师立教,以“新时代国防大学人才工程”为依托,以“名师工作室”为标志,以杰出教授为龙头,以杰出中青年专家、学科学术带头人为中坚,以优秀中青年教研骨干、教研人才“新苗”为基础,全面打造“六个层次人才”梯次递进的人才培养体系,一大批后起之秀脱颖而出,汇入名师方阵。

为拓展教研干部实践经历,学校积极推开“五个走出去”:

——走向兄弟院校,组织多波次教学科研创新集训,汲取别人优长;

——走向军兵种部队,进行“海疆行、边疆行、空军行、航天行”等实践锻炼活动,了解新装备,研究新战法;

——走向演训场,全程嵌入演习演练,参与红蓝对抗,提高谋划指挥能力;

——走向社会,感受辉煌成就,激发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动力活力;

——走向国外,开阔视野,教研人员分批组团出国考察。

这些举措,使教研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活力、动力、创造力得到激发,一大批年轻教员崭露头角。

“我们将继续围绕建设‘想打仗、教打仗’的新一代名师队伍,下大力培养一批名师名家,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综合性联合指挥大学的人才方阵。”该校领导说。照片合成:梁 晨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