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子,一种古老的建筑材料。古罗马人用其配制了原始的混凝土,美索不达米亚人用它制作了最初的玻璃。优质的建筑用沙,一直是国际畅销品。但或许很多人想不到,沙子进口量较大的,往往是那些地处沙漠的国家:海湾地区的卡塔尔、巴林,都在大量进口沙子;迪拜的哈利法塔这个世界最高建筑,竟含有不少澳大利亚的沙子。
明明守着那么多沙子,为何要买别人的?原来,建筑用沙有其特殊的要求和标准,主要来自河床和海洋。而沙漠的沙子,由风化形成,太过细腻和光滑,加之含有大量的钙盐和黏土,可塑性较差,不适合用在混凝土中作建筑材料。因此,沙漠地区的国家若需建筑用沙,也只能“舍近求远”了。
物以稀为贵。如今,建筑用沙的市场供应严重不足,促使其价格迅速飙升。有些国家还采取出口限制,使优质沙子面临“有价无市”的局面。在印度,沙子甚至被称为“红色黄金”。
沙子能否成为“黄金”,取决于一个关键变量——可塑性,也即能否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灵活调整状态、形成新的形态。
建造摩天大厦,需要可塑性强的沙子;建筑战斗力“大厦”,则需要可塑性强的人才。当前,我军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政治生态重塑、组织形态重塑、力量体系重塑,迫切要求广大官兵提升“可塑性”,依据形势任务需要,实现观念转变、状态切换、能力升级、本领扩容。官兵的可塑性越强,就越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战斗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军队活力。
然而,官兵的素质、能力和观念,不会随着军队体系的重构而自然获得新生。目前,多数同志正在积极适应新角色、打开新局面,但仍有少数人思想还没有转过弯来,业务弄不太清,联战搞不太懂,知识“有瘸腿”,素质“单打一”。此等状态,势必影响军队转型重塑步伐,阻碍新体制发挥效力。唯有以发展的眼光审视战争、超越自我,破除守旧观念、守常思维,在扬弃中大胆创新,在学习中知变求变,才能让自己成为战斗力“大厦”所需的优质“沙子”。
没有个人重塑,哪来军队重生。推进改革的过程,是每名军人告别“旧我”、再造“新我”的过程,绝不可能轻轻松松闯过去,必然要经历一番“换羽”之苦、“拔节”之痛、“升级”之艰。只有积极投身到强军兴军的历史洪流,当解放思想的先锋、能打胜仗的勇士,才能像鹰一样换羽振翅,像蝶一样破茧远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