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什么?法国作家雨果这样定义:“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反映过去的倒影。”一个民族、一支军队、一座城市,只有不忘历史,才能赢得未来。
上海,一座享誉全球的国际大都市。曾几何时,这里列强入侵,铁蹄肆虐,民不聊生。如今,人们不仅能看到流光溢彩的东方明珠,还能感受到融入城市的蓝色文化——有海无防的教训化为国防意识,支撑海军崛起成为全民行动,强国强军的思想融入城市血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间,矗立起一座无可比肩的精神长城。
上海的苦难与辉煌只是一个缩影。我国是濒海大国,也曾是海洋强国。然而,“不能制海,必为海制”。鸦片战争的耻辱、甲午海战的悔恨、淞沪抗战的惨败……百余年来,中国遭受列强来自海上的入侵达数百次,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700多个。
可以想一想,从旅顺口、威海卫,到青岛港、上海滩,再到福州、广州,有多少城市经历过“凌弱总能频肆暴”的苦难?再放眼全国各地,从火烧圆明园,到南京大屠杀;从长沙保卫战,到血战台儿庄,哪一块热土没有留下“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记忆?
一座城市就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记载着辉煌历史,见证着飞速发展,也诉说着苦难过往。苦难是一座城市集体记忆的一部分,是永远抹不去的精神印记。历史早已证明,大国崛起于文明,奠基于精神。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一种意志品格与文化特色的精确提炼,是全体市民认同的价值取向与共同追求,可以影响一代又一代人,也可以塑造一个民族、改变一个国家。
国无防不立。一座城市的高度不仅在于地标建筑的“海拔”,更在于人们的文化自信、价值理念,尤其是忘战必危、殆战必败的国防观念。全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坚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血脉、涵育崇军尚武文化——这样的城市才有高度、有底蕴、有未来。如果仅有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而缺乏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这样的繁荣也注定是金玉其外的表象。
沈阳市陵东街,有一处占地24万平方米的庄严肃穆之所——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这里安葬着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等123位志愿军烈士。迎面矗立的一座高23米、由花岗岩砌成的四棱锥形纪念碑,虽然不是这座城市的“最高峰”,却毫无争议地构成了这里的精神天际线。因为,有一种观念早已融入人们的灵魂:强国必先强军,军强才能国安。
“这盛世如你所愿”——时下的中国,发展日新月异,建设一日千里。然而,正如一位诗人所说,当灵魂失去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很多人担心:高楼大厦建起来了,精神大厦筑得怎么样?令人欣慰的是,无论是伟人故里,还是英烈家乡;无论是开放城市,还是革命老区,一个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引人注目,一处处红色旅游景区游客如织,一次次国防教育活动如火如荼,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正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
习主席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就没有民族复兴的真正实现。只要每一座城市都能像上海一样,将苦难辉煌融入城市记忆,将国防观念化为拥军行动,为强国凝魂聚气,为兴军凝心聚力,让高楼大厦与精神大厦相互辉映更加光彩夺目,就一定能够汇聚起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