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营观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连史之问:为何这么熟悉又那么陌生


■本报记者 陈典宏 通讯员 骆 瑶 黄远利

第75集团军某旅“攻坚英雄连”新兵围在连史室里听老兵讲连史。
右上图:“攻坚英雄连”一对一的答疑课经常在连史室进行。
在连史室举行的退伍仪式,被许多退伍老兵铭记。叶嘉健、黄远利摄

连史室,为何成了官兵“最熟悉的陌生地”

连史是什么?

这是第75集团军某合成旅在进行连史教育时提出的一个问题。

有人说,那是革命先辈用热血写就的历史;也有人说,那是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的精神;还有人说,那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这样的回答,让人欣慰。这样的回答,十分难得。

毕竟,面对“连史之问”,有的部队、有些官兵给出的答案,并不让人乐观。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连史室,成了官兵们“最熟悉的陌生地”——

有的连队是全军响当当的英模单位,连史室挂满荣誉奖牌,看上去很气派,内容史料也很丰富,备受上级关注,却只对外来参观者开放。在某连队调研,有六成官兵说不出连史的来龙去脉。还有不少连队担心连史室史料丢失损坏,常年大门紧闭,想进去还得申请登记,官兵难免敬而远之……

有的连队认为自己没有什么辉煌的历史,与英模连队相比,顶多算个“平头百姓”,缺乏可以宣扬的历史积淀,值得发扬和传承的精神内核不多。这一认识导致官兵们对本连队的连史一知半解,最后“保存完好的连史,只能在被人遗忘的角落睡着”。

某旅一名新排长在上级统一组织要求下,学习了“红三连”“大功三连”等英模连队的先进事迹和经验做法,学习了旅史和12个英模连队的连史,却对自己连队的连史知之不多——只是因为自己的连队不是英模连队,连史不在被要求学习之列……

种种迹象表明,这名排长的经历并非个案。

南部战区陆军某旅一份调查显示,有的连队认为教育计划由机关拟定,落实好教育计划就行,连史教育只念一念连队简介;有的甚至图省事,让官兵自主学习。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对自己连队的历史大多停留在对重要历史事件的简单了解上。

连史教育不够,导致有的官兵认为学习连史可有可无,不学连史照样也能评先评优、立功受奖;有的知道战斗英雄的名字,却不了解他们的英雄事迹,能说出连队精神口号,但不清楚它的来龙去脉;有的官兵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死记硬背却解读不出连史的精神内核……

说起学连史,某连上等兵小何说,教育经常搞,但连史教育确实少,而且“学连史也常常是一人讲、众人听,或是只有简单的介绍,难见历史故事”。

如何让连史这座精神富矿不再沉睡?这是一个老话题,更是一个新课题,刻不容缓地摆在基层带兵人的面前。

每名官兵都是连史的一部分,都是连史的主笔人

随着“脖子以下”改革的深入推进,有的连队撤编,有的连队转隶,在调整组建、移防换防之时,如何移交好“红色家谱”、交接好“精神资产”、传承好我军的“红色基因”?

不止一位基层带兵人告诉记者,当代史是连史不可缺少的部分。厚重的连史,不仅是先辈所书写,更离不开当代官兵的续写。

然而调研中,有几个这样的案例令人印象深刻——

去年6月,某连调整营区时,指导员阳付成在最后巡查时发现,一块“优胜车组”的金色奖牌被丢弃在角落,垃圾桶中还有几张连队参加重要活动的照片。在不少官兵看来,这些缺乏“含金量”的荣誉,似乎不足以记入连史。

几个月前,某旅组织科干事周越被任命为“穿插英雄连”指导员。来到连队后他才发现,整编调整后,地处两公里外的连史室,有的官兵几乎从没去过。

某英模连队移防调整后,虽然落实了合心合力合编教育,但仍有部分官兵没有归属感——新的连史室至今尚未建成,所有荣誉资料被搁置在库房,很多官兵知道连队荣誉称号,但对辉煌连史并不清楚。

某旅警卫勤务连,前身是“松树岭守备模范英雄连”,改编后连队一分为二,党支部和连史室都划分给了侦察二连,他们自己的连史室一下变得空荡荡。

某旅十二连下士付成亮,原来是某炮兵旅“硬骨头六连式连”的兵,转隶后不清楚原来的连史室该移交给谁。而某旅支援保障连出现了这样的尴尬局面:连队由三个单位合并,之前都没有过硬的荣誉和典型,如今不知如何传承。

调查中,不少撤编转隶连队的官兵感到困惑:连史与现在仿佛已割裂开来,过去的是连史,现在的好像都算不上连史,重视程度自然也大不一样;连史里记录的似乎应该是辉煌宏大的事迹,自己那点“芝麻大点的事”压根够不上格……

记者调查发现,有的连队整个连史中,记录当代官兵事迹荣誉的不到10%;能找到当代官兵痕迹的,要么是涌现出的重大典型,要么就是连队历任主官;连史对过去记录得很多,却没有留给当代官兵把自己续写进连史的地方。

“每名官兵都是连史的一部分,都是连史的主笔人。”某旅政委唐照乾说,连史记录着连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光辉足迹,不管是历史荣誉,还是当下发展变化,都应该是连史的重要内容,都应该成为我们前行路上信仰的基石、前行的动力,须臾不可忘,时时丢不得。

新时代带兵人,如何让连史与新一代官兵“对接”

前不久,一位退役多年的老兵再回老连队。一番动情的话语,让不少带兵人心头泛起涟漪:“一回到老连队,当年的往事还历历在目。如今我们老了,我希望你们能把连队的历史告诉年轻的战士,让他们在这里寻到根,找到魂,并把连魂传递给下一代。”

世易时移,魂不能丢。在某旅“穿插英雄连”指导员周越眼中,传承好连史就是对红色基因最好的坚守。

周越在总结近年来连队全面建设中发现,越是将辉煌连史融入连队建设,官兵作风越过硬,争先意识越强。

周越决定好好利用连史这笔宝贵财富,挖掘连队特有的精神内核。他将官兵领进连史室一遍遍解读,坚持每天唱连歌、复述连训,总结出“天险挡不住,穿插如猛虎”的连队战斗精神。

周越不仅自己带头学连史、讲故事,还发动战士“喊麦”,演绎连史故事。在去年年终集团军抽考评比时,周越作动员:“连队历史辉煌,大家决不能把牌子砸在自己手中!”一番话激起强烈共鸣,官兵们热血沸腾。随后,该连一举夺得全旅5公里武装越野第一名的好成绩。

新时代的带兵人,如何让连史对接新一代官兵?周越的探索,是许多基层带兵人创新实践的一个缩影。

“应该让连史成为连队官兵天天读、天天写的一本书。”在某营副教导员阳付成看来,连史本身是鲜活的,不该只当作文物保存,而应将它蕴含的精神让官兵理解。保存的目的是为了铭记和传承,官兵不能真真切切感受到、触摸到的连史,保存得再好也没用。

为了让官兵亲近连史,某防空导弹连党支部决定:连史室全天候全时段开放,在入连入党、立功受奖、晋职晋衔、分流退役等重要时刻,把进连史室接受学习教育作为一项必修课,让连史室真正成为荣誉阵地和精神家园。

“感受连史、激活连史,不仅仅要用眼睛看,还要调动更多感官一起感受,才能形成深刻印记。”某旅指导员李业鹏开展唱连歌、喊连训、谈连风活动,组织官兵学习老连歌、编写新连歌。不管集合站队,还是参加集体活动,连队总是要唱一遍连歌、喊一遍连训,唱响连队“好声音”。

李业鹏还组建了几个兴趣小组,将当年连队参加上甘岭战役的经过制作成展板进行战例研讨,让官兵从实战中体会战术思想和战斗精神。结合连队被授予荣誉称号的历史,每年组织官兵撰写“我向前辈学什么”心得体会展评,引导官兵理解荣誉的内涵。这些努力,让连队全面建设始终走在集团军前列,涌现出一大批传承连队光荣传统的先进典型和个人。

“习主席视察王杰生前所在连时勉励官兵,要学习践行‘两不怕’精神,加强战斗精神培育和战斗作风训练,传承好红色血脉,做新时代王杰式的好战士。”李业鹏说,连史承载历史与未来、艰辛与辉煌。越是使命任务重、困难挑战大,越是需要守住红色基因这个“传家宝”,自觉做传承红色血脉的“接棒人”。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