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城口是一座碑


■熊育群

两次到城口,第一次为了写《红军长征过粤北赋》,第二次是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奠基和《红军长征过粤北赋》刻碑落成。与城口结缘,原因远在83年前秋冬之交,那些日子城口发生了一件大事,这是小镇有史以来最大最重要的事件。

1934年11月2日晚上,枪声突然响起,红军先头部队奇袭城口之战打响,当夜就拿下了这个湘粤咽喉之地。数万红军战士开始进入城口。这支部队从江西安远、信丰突破第一道封锁线后,进入广东境内南雄的乌迳,又到江西崇义聂都至大余的五洞,第二次再由仁化入粤。部队在广东境内走了二十天,发生过几次小的战斗。城口是第二道封锁线的咽喉。在城口的战斗除了那晚的奇袭,铜鼓岭阻击战是最大最惨烈的一次。可以说,红军长征广东是第一征、第一程。

在河边街、正龙街,我看到了红军躺过的巷子,红军交通站旧屋就在河边街上。巷子窄的两边,屋檐只留一线天,若是横躺,头和脚要抵着两面墙了。他们一定是顺着屋檐躺的。战士们不进老百姓家里睡,不去骚扰人家。他们的身影在我眼前晃动,离我是如此近,像同处一个时空。某个时刻,就要触及到了,他们的一个脚步、一个回眸、一缕气息,我感觉自己不过是掉队的人。那一群人向着西边远去,望着西河岸的路,我陷入片刻的痴想。时间并非迷雾,时间其实一片空透,我听到了脚步声、呼喊声,随之而来的枪炮声……

褐红的土,墨绿的林木,绕在山间的水闪耀着靛蓝色的光,我与红军看到的山川都是一样野性十足。城口的东河发源于湖南汝城县三江口瑶族镇的九龙江和半奢水,西河则源于湖南边境的蕉坑和大麻溪河。红军先到东河再走西河,几乎走完全程。东河从半奢水开始,西河则从五里山、三里亭、两江口直到源头蕉坑。城口的岁月留在了古秦城上,上寨的马头墙、五里亭古道、红军标语、锦城温泉、拱北桥古榕树,都能读出时间的气息。

红军攻打城口是11月2日夜,离立冬还有6天。从当事者的日记里找到的是,那时正是寒冷的阴雨天气,红军占领城口两三日后天才放晴。红一军团二师六团一部攻打城口,一营战士有人深夜泅水偷渡。他们蹚入冰冷的水中,没有人犹豫。部队城口休整,都是在街巷、桥上、榕树下、田间露宿,天冷得受不了,有的人就去温泉边取暖。有人在田间把禾草当草垫,翻乱了禾草,放一些苏维埃钞票在田里。士兵们宁可挨冻也不扰民。

11月7日拂晓前,红九军团战士在祖堂坪集合准备开拔,这时城口镇上空浓烟翻滚,火星蹿上天空,街上有人家发大火了。红九军团是殿后的部队,最晚一批离开,他们计划趁夜色向延寿开进。如果救火晚走,有可能遭到尾追的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但老百姓家失火了,作为人民的子弟兵,他们考虑的不是自己的安危。部队当即命令红三师八团两个营和军团部直属宣传队留下,一个营占领南北高地担任警戒,一个营和直属宣传队投入灭火。

老百姓从开始对红军躲,到主动来迎接,是红军的言行让他们深受感动。红军到城口的第二天,就有人给红军烧茶,有的为红军做饭、杀猪,有的帮助料理伤员,有18人给红军带路。在马奢村,13位红军伤员掉了队,村民就给他们送饭送水,还找来了药,伤员离开村庄时又帮带路。青迳大水村李德林,秘密护理一位红军伤员二十多天,国民党部队四处搜捕红军伤兵,眼看藏不住了,他才把他转移到汝城的老虎洞养伤。红军经过红山镇小典村三天三夜,有两个伤势严重的红军倒在村边,虽然村民精心护理,最终因伤情过重而牺牲。村民把红军战士安葬在桥旁边,村民张求兴、张志高等为红军守墓,八十多年一直延续至今。一支被敌军四处围剿的军队还能如此体恤民众,多少年过去,人民依然在怀念。

铜鼓岭有个厚坑村,当地群众说,那时战场上喊声震天,红军愈战愈勇,在处于不利地形又遭轻重机枪扫射的情况下,硬是把敌人打得缩回了原阵地。如果说城口争夺战以智取胜,那么铜鼓岭阻击战则以勇取胜。红军撤离战场时,为了掩埋战友,找到了当地老乡,托付给他们,即使这样的情况下,红军也不忘付上劳务费。老乡们百感交集,他们就是没钱也会掩埋这些勇士的。

我来到铜鼓岭下,仰望高高的烈士纪念碑,一股英雄气概油然而生。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