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访基层,有官兵反映,现在各级都非常重视调查研究,但有的工作组却预设结论、自带“框框”,对于官兵声音选择性接受,使调研活动流于形式。这种自带“框框”的验证式调研,违背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既反映不了基层的真实情况,也影响了决策的正确性。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调查研究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不能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先调研、后决策,这是不可颠倒的逻辑顺序,也是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只有把调研当成解决问题的开始,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才能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一个完整的调查研究过程,是调研前要做好准备,在充分收集情况的基础上,对问题形成初步观点,但不能是预设结论;调研中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深入充分地了解掌握各方面信息;调研后要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归纳,得出相对客观准确的结论,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但要注意的是,调研工作的流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在调研过程中及时调整、修改和补充,及时找准新动向、发现新问题、掌握新情况。
调查研究是一种能力,反映着领导和机关的工作作风。“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出现这种情况,既有基层的原因,更多的则来自“上有所好”。开展调查研究必须有好作风,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能只是简单地去基层听听看看,或者是到基层验证已有结论的正确性,而是必须做到亲知、真知、深知,以脚踏实地的调研,以求真务实的客观分析,用心用力去探求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形成对事物的科学认识。要带着拜群众为师的态度,当个好学生,做个好听众,放下架子问计于群众,把群众意见当成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把群众所思变成决策所议、把群众所悟变成决策所获、把群众所盼变成决策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