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五四青年节前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5719厂礼堂座无虚席,金牌蓝天工匠获得者、高级技师黄强再次登上演讲台,给广大青年工匠们上了一堂特殊的课。
还有一年就要退休了,黄强总觉得有讲不完的事、说不完的话。这堂课,黄强没有做太多准备,只是以一位老工匠的身份,和大家讲讲他的成长之路,与青年工匠们一起谈谈心。
一堂3个多小时的课,没有华丽辞藻,感情真挚,很接地气,在场的青年工匠们无不动容。在讨论中,他们对照黄师傅的成长之路,思考着自己未来工匠人生前进的方向。
掌声响起。黄强没有料到,自己的成长感悟能给青年工匠们带来如此强烈的共鸣。作为一名军工战线上的老工匠,年近花甲的他只有一个纯朴的初衷,就是把自己的绝活和匠心毫无保留地传承给青年工匠们。
在青年工匠眼中,这堂课远远没有结束,后面还需要他们用自己的人生旅程来实践来感悟。
“对工匠人来说,绝活、匠心缺一不可”
“金牌蓝天工匠”,对从事航修领域几十年的黄强来说,是一份崇高的荣誉。演讲开始,黄强并没有着急打开话匣子。
一本“金牌蓝天工匠”荣誉证书、一枚建厂时的纪念徽章,呈现在大家面前。之所以选择这两件物品,黄强认为有特殊的意义。“金牌蓝天工匠”,是每一位航修人为之向往的荣誉,是对工匠拥有过硬专业技能的肯定,要想获得这个殊荣,必须练就一手绝活。金灿灿的建厂纪念徽章,是老父亲当年送给黄强的礼物,老父亲把这颗匠心传承给他,更希望他能够继续传承下去。
展示完这两件物品,黄强开始了演讲:“对工匠人来说,绝活、匠心缺一不可。”
现场听众中,不少是黄强的徒弟。在徒弟们心里,黄强是“一座山,在任何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可以靠得住的大山”。
黄强说起了年轻时的一段经历——上世纪90年代,空军引进某型航空发动机,5719厂着手准备试修工作,黄强是第一批前往国外发动机修理厂学习主燃油泵装配技术的中国工匠。
“要在两个月内学会当时最先进的主调装配技术,并把这项先进技术成功带回国内。那时候,压力很大,经常整夜睡不着。”
礼堂墙上的那幅主燃油泵调节器挂图是黄强一辈子的心血。主燃油泵调节器由3000多个零件组成,是当时世界上最顶尖的主调产品,最小的零件比米粒还小,零件间最小的间隙仅为0.004毫米,装配过程中不容有丝毫的差错。
“黄师傅,您当年是怎样攻克难关的?”台下的青年工匠开始发问。
黄强面露笑容,从口袋里掏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在讲台上慢慢铺开。内页里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各种零配件的结构图依然清晰。“当年就是靠着这本小册子记录信息,并对照《大修指南》在报废产品上反复练习、积累经验,才练就了这手绝活。”
“精益求精、敬业专注,是工匠人闪亮的名片。”青年工匠谭泽夏听完黄师傅的故事,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这么一句话。
黄强对工匠精神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过硬技术彰显的是匠人的实力,矢志不渝的坚守则需要一颗不变的匠心。
“你觉得我们航修人最需要的是什么?”课堂上,他找到了几名青年工匠问到。
“练好专业技术!”
“还有呢?”
“成为行业大师!”
……
黄强觉得,青年员工在追求事业的时候,脚步迈得太快,目的性过强,会导致匠心缺位。“青年工匠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还需要一颗摒弃浮躁、脚踏实地干事业的匠心。”黄强的右手指轻敲着桌面,温柔的眼神扫过台下青年工匠的脸庞。
“一流的工匠,技能与人品同样重要。想成为金牌蓝天工匠,练就一手绝活更要守护一颗匠心。”对照着讲课内容,黄强的徒弟李鹏辉若有所思,他在记录黄师傅讲课细节的同时,也在思考自己的成长之路。
“匠石运斤”在他眼里不只是一则寓言,而是毕生的追求
在这次演讲课中,黄强给大家讲述了《庄子·徐无鬼》中的一则故事:木匠石挥舞沉重的斧子,砍掉郢人鼻尖上的白灰,却不伤郢人分毫。“匠石运斤”由此得来,用来形容技艺精湛。
讲完这个故事,黄强突然停顿了。他将目光转向台上的投影幕,上面播放着自己当年参与的一次中外联合事故调查任务。
在那次联合演习过程中,我方一架飞机突发故障,险些酿成飞行事故。部队立即组成中外联合事故调查组,查找飞机故障原因。事故调查过程困难重重,黄强受命执行排查故障部件任务。来到现场,他干脆利落地分解产品,成功找出故障部件,问题最终解决。
“试问,如果军工人不具备这种‘匠石运斤’的技能,战机出了问题靠谁来修?”此时,黄强的眼神变得果敢坚毅。
“没有和平的年代,只有和平的国家。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何来和平安宁的生活。军工人造的是武器,保障的是部队战斗力,我们多一分细心,战场打赢就多一分胜算。”黄强铿锵有力的话语在礼堂四周回荡,台下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说起为军服务,黄强想起了几年前的一次高原排除故障经历。那时,正在高原进行演训的某新型战机,发动机突发故障,部队第一时间请求工厂支援。
黄强闻令而动,带着工具箱乘飞机紧急前往部队。风沙漫天,路途耽误了6个多小时。到了现场后,黄强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低温环境中,进行了长达13个小时的工作。飞机修好了,长达19个小时的奔波和维修,让黄强累倒了。
19个小时!在信息化时代,这时间或许一场局部战争都打完了。“如果准备不充分,保障效率低下,应对不了突发情况,战场上肯定要打败仗!”19个小时,让黄强加强了时间观念,对“使命责任”这个词也有了更深的感悟。
“应急处突、伴随保障……未来信息化战场上,一旦装备出现故障,军工人要以怎样的状态保障部队打赢?”黄强希望通过这堂课,让青年工匠们从他的这段经历中得到启示。
随时待命是军工人的备战状态。黄强说:“身为军工人,我虽然不着戎装,但早把自己定位为一名‘老兵’。手机铃响了,军工人要像出膛的子弹,不管是雪域高原还是沙漠戈壁,哪里有需要,就会第一时间赶往哪里。”
演讲课上,黄强提到最多的字眼是“感动”。黄强说:“之所以常常被感动,是因为常年在部队服务保障的军工人还有很多,他们远离亲人奔波在祖国的天南海北,把满腔热血投入到军工事业。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守护着祖国的安宁。”
看着眼前这位两鬓微霜的老军工人,听着他深情的讲述,许多年轻人的眼眶湿润了。
“既然当工匠,就要沉下心,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黄强的演讲朴实真挚,台下的掌声一阵接着一阵。看着一张张充满朝气的面孔,黄强回忆起刚到工厂的那段经历。
那时候,领导为了锻炼年轻人,把黄强从值班岗位调往一线。刚开始,过惯舒服日子的黄强工作态度有些消极,气得车间领导指着他说:“能干就干,不想干就走人!”
领导的批评触动了黄强的思想。后来,老父亲的一句话让黄强幡然醒悟,让他真正理解工匠人的内涵:“既然当工匠,就要沉下心,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心中有信仰,走得再远,也不会迷失方向。”黄强是这么讲的,也是这么做的。话语间,黄强将目光投向台下的一名女工匠。
大家对这位女工匠并不陌生,她是黄强的第一位女徒弟——以严格出名的质量检验员熊小玲。同事们说,她有一双透视眼,能发现产品中的细微问题。
然而,刚进厂时,熊小玲性格大大咧咧,工作时常犯些小错,黄强批评她,她总是不耐烦。有一次,一个0.05毫米的垫片未安装到位,黄强对熊小玲严肃批评,并责令她重新拆开查找问题。
当熊小玲在卡槽处找到掉落的垫片时,终于认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黄强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年轻人不能心浮气躁,我们是做军品的,军品连着部队战斗力,只有把好军品的质量关,才能对企业负责,对官兵生命负责。”
演讲台上,黄强目光如炬、笔直站立。黄强说他非常喜欢电视剧《风筝》里的一句话:“一个人的信仰决定了他生命的内涵,包括长短、活着的方式,甚至结束的方式。”
“信仰作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词,为个人提供了精神支柱,定位了道德坐标。一旦信仰缺位,就会精神缺钙,不辨美丑,出现浮躁迷惘。”黄强说,在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利益碰撞更加剧烈的当下,他最担心的就是青年工匠的信仰出现偏差。
“信仰是什么?”这是黄强最为关注的话题。这时,黄强给青年工匠们讲述了一段“两弹一星”的故事——
在那个物质条件极端匮乏的年代,我们的科技工作者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苦。他们不怕狂风飞沙,不惧严寒酷暑,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仪器,自己制造;缺少资料,刻苦钻研,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经受住了生与死的严峻考验。一把老虎钳,两把锉刀,几张铝皮和几张三合板,外加十几支蜡烛和几把手电筒,便开始了中国卫星、火箭雏形的设计。为了做爆轰实验,在熔药炉未到货时,老科学家和年轻人一起,竟用普通铝锅、搪瓷盆和木棒轮流搅拌,做出了第一个炸药部件……
讲完“两弹一星”的故事,黄强缓缓地打开了一张前些天的报纸,报纸头条文章报道的是一名老党员周智夫的故事。黄强说,他之所以被感动,是源于周智夫临终前的一句话:“我想交一次特别的党费。”交党费12万元,这是老党员周智夫最后的一个愿望,他用朴实的行动践行了一名老党员、老革命铁心向党、一心为党、终身许党的信仰追求。
黄强念念难忘:战争年代,一颗子弹射中周智夫左肩窝,贯通右肺,穿出体外。在险恶的战争环境中,党组织始终没有放弃重伤的周智夫,战友们冒着枪林弹雨抬着他突破道道封锁线,先后7次辗转治疗。尽管他的右肺被切除近三分之二,右侧第六根肋骨被摘除,落下三等甲级伤残,但周智夫总算是保住了性命。感恩在心、永志不忘。周智夫从此把感恩作为人生的信条和价值的追求,决心一生一世报党恩。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抚摸着航修服上“蓝天工匠”四个金字绣标,黄强激动地对大家说,心中有信仰,脚下才有力量。
照片提供:龙振华、邵宇哲
版式设计:苏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