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两则来自新调整组建部队的新闻。倘若单独来看,或许仅算是中规中矩的工作报道;但若组合在一起来审视,则无意中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映衬与思考,让人从文章背后品读出“无我与有我”的辩证法。
习主席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保持历史耐心,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不必在我”“必定有我”,一个“我”字贯穿其间。“我”,不仅是每个人在考虑具体问题乃至面对整个人生时常常顾及的概念,也是每一名革命军人面对奔涌的改革浪潮时,对“无我”与“有我”的自我拷问。
试举两例。1974年6月1日住进医院之前,1至5月“他每天工作12至14小时有9天;14至18小时有74天;19至23小时有38天;连续24小时有5天”。他抓紧所剩不多的时间抱病履职,一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这是《大无大有周恩来》一书中的记录。在国家需要他舍弃个人的研究方向时,他誓言铿锵:“我愿以身许国!”他化名“王京”,神秘“失踪”17年——这是著名核物理学家王淦昌的真实事迹。有无之间,方见真我。
是否还记得这些熟悉的声音片段——新兵下连后,那第一声答“到!”;誓师动员大会上,那震天动地的呼喊“首战用我!”;抗洪抢险,指挥员站在堤坝上带头冲锋的一句“跟我上!”;调整改革,领导掷地有声的“照我做!”……
“无我”,绝不是推诿塞责、得过且过,而是计利天下、甘为人梯;“有我”,绝不是争名夺利、短浅狭隘,而是义不容辞、敢做敢当。“无我”与“有我”,看似相悖的逻辑,辉映着共产党人崇高的抱负追求与价值目标。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从潮头观澜到涉足深水,从扬帆起航到奋楫中流,航行在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三峡关口”,我们在感受强军鼓点的激越高昂处,看到的是标定在历史星河中一个个“我”的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