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只待一声令下


■徐艺嘉

2018年1月5日,是航天员大队组建2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大队举办了一个特殊仪式:所有现役航天员站成一排,面向国旗敬军礼,重温入队誓词。

记诵着20年前说过的誓言,脑里快速闪现着20年来的一幕幕往事,邓清明的眼角不由得湿润了。他是现役首批航天员中唯一一名没有执行过任务的航天员,而和他同时进入大队却没能执行任务的5名队友,早在2014年就已正式停航停训,邓清明则继续留在航天员队伍中。20年来,他始终和所有队友保持着同样的训练强度,坚守着,奋斗着,等待着飞天的机会。

有所期待是必然的。毕竟,飞天是自航天员大队组建开始,所有职业航天员内心都在期盼实现的目标。

时间回到“梦之初”,邓清明还记得首批航天员选拔时的艰辛。当他刚刚踏入这个队伍时,既是众多竞争者之中的佼佼者,又是赶上了“好时候”的追梦人。他和队友们身上肩负的是中华民族渴盼了千年的飞天梦想,幸运的是,他们能够参与到载人航天的实质发展阶段中来。

但是,事情的发展并非那么尽如人意。如果把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比作一场勇敢者的游戏,那么这场游戏在每一轮残酷的筛选中都避免不了有出局者。我国首批航天员之所以招募人数为14名,是借鉴了美国和俄罗斯的航天员选拔经验,原则上航天员训练过程中淘汰率一般为50%。2003年7月,在杨利伟首飞之前,14名航天员参加考核。考评委员会分为政治思想、专业技术及心理、医学评价三个组,通过复核试卷、回放录像、计算训练五年多来的各项考试等级和训练成绩,综合打分。

7月3日,评选结果揭晓:14名航天员全部具备了独立执行航天飞行任务的能力,予以结业,并同时获得三级航天员资格。这意味着中国第一代航天员正式产生,标志着中国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培养航天员的国家。并且,这个成绩还打破了世界航天界的一项纪录:中国航天员大队的训练,淘汰率为零。但这样的成绩也暗示了一个事实,并不是每一个航天员都有执行飞行任务的机会。

然而,邓清明在当时并没有无法执行任务的顾虑。刚成为航天员那一年他32岁,身体状态很好,每一项身体数据指标都是同行中的优秀者,甚至被科研人员们私下称为“中国加加林”。他和所有队友都攒足了一股劲,一起踏上了叩问苍穹、筑梦九天的征程,朝着心中的目标出发了。

这一备战就是5年。

在这5年中,航天员们一次次挑战着心理和生理的极限,完成了一百多门课目的训练和学习。邓清明记忆里很清晰的一件事是:这期间,他的母亲从江西老家来到航天城看他,他如数家珍地对她讲中国载人航天起步的艰难、未来光明的前景,以及这项事业是何等崇高,值得为之奉献生命。母亲看到他向往的神情,对他说:“你当上飞行员,我的第一个心愿就实现了。接下来我还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你能飞到宇宙去看看。”

这何尝不是邓清明的心愿呢?2000多个日日夜夜的付出,他多么期盼能够驾驶自己国家的飞船遨游太空!

2003年,杨利伟驾乘“神舟五号”飞船一飞冲天,实现了中华民族成功首飞的千年夙愿。作为战友,邓清明由衷地替他高兴,为他感到自豪。当杨利伟从着陆场返回航天城时,所有大队成员排成一排迎接英雄凯旋。邓清明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和战友紧紧拥抱在一起。中国的航天员们替整个民族圆了飞天梦,所有的努力和付出有了真切的回报,那种兴奋与激动,只有这个群体感受最深。

成功和喜悦伴随着鲜花和掌声。一个团队中,执行过任务的航天员被外界盛赞为“民族英雄”。这对每个有着英雄情结的勇者来说,是多么大的荣誉啊。邓清明悄悄给自己在心里树立了目标:向战友看齐。他更加努力地刻苦训练,主动给自己加压加码,提高强度难度。有的时候训练强度实在太大,即便身体素质出众,他仍然感到承受不住。每到这时,他总是逼着自己再练一会、再试一次。

然而,在接下来的20年里,他始终没有飞天。看着战友们一次次成功飞天,一次次载誉归来,执行任务的人数越来越多,邓清明有种微妙的情绪,这种微妙的情绪给了他动力,但更多的是压力。

他也曾离梦想很近,努力也并非完全没有收获。20年间,他曾3次入选备份航天员,但和最终执行任务还是擦肩而过。有一次,他作为备选乘组从西北基地返回北京家中。拖着疲惫的身躯打开门,竟意外看到桌上摆好了丰盛的饭菜,妻子和女儿像迎接英雄一样,热切地把他迎回家。那一刻,他明白了妻女的心意,他感动着,借口去趟洗手间,然后把门锁上,再也忍不住,打开水龙头。喷涌的自来水冲刷着洗脸池,他脸上的泪水也在恣意流淌。

失意的日子里,他反复追问自己:为什么别人可以飞天,而我不可以呢?我和别人的差距在哪里?航天员是我的职业啊,如果没有机会执行任务,那不是我的失职吗?

可是,作为特殊团队中的一员,邓清明又知道,这支队伍是为整个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而存在的,每一个人既有突出的个人意志,同时又必须把个人愿景置身于集体利益中考量。这项事业如同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一个人可以跑得快,但一群人才能跑得远。有人问过他,备份的意义是什么?他的体会是:备份是对执行任务的航天员一种漫长的陪伴,备份人员进行大量训练积累的数据支持并帮助着科研人员不断突破技术难关,从而才能让这项事业的基石愈发厚重。多年下来,他和同伴们达成了一个共识:飞天就像打一场战役,所有人都团结一心、顽强拼杀,只要抢占了高地就是打赢,至于是谁插上旗子并不重要。

当航天员的时间越久,邓清明对航天员群体背后的意义体味得越多。每一次任务过后,每名航天员,无论有没有执行过任务,都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给自己“归零”。产品上有“归零”一说,其实人也有,就是要抛开过去,放空自己,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载人航天任务每一次的难点与重点都不同,下一次任务与上一次任务可谓千差万别,如果不能及时“归零”,很快就会掉队,甚至被远远甩在后面。20年下来,由于数次进入备份,邓清明参加了多次飞行前集中训练,成为大队中地面训练数量最多的航天员。

即便多年备战而未飞,邓清明仍然没有放弃,重要的人、重要的时刻都是他持续奋斗的动力。

他还清楚地记得,“神十”成功发射后,他作为备份航天员必须马上收拾行李准备回京,要给在天上的战友做地面支持。这时候总指挥经过他身边,用拳头在他肩膀上抵了两下,又竖起了大拇指。邓清明立即明白了指挥长手势传达的意思是:你是好样的!这对他来说是莫大的鼓舞。

彼时邓清明的女儿邓满琪也在20基地代职,从小在航天氛围的熏陶下长大的小姑娘也成为一名航天人,为航天事业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在“神十”发射前的几天里,邓清明处于隔离状态,女儿每天骑着自行车过去看他,父女俩隔着高高的围墙见面,两人之间有大概六七米远。邓清明能看出来,女儿每次看他前都特地化了妆,努力把自己打扮得精精神神的,让父亲放心。而在此之前,为了备战任务,他们父女有将近一年时间没有见过面。女儿反复对他说,爸爸,你要加油呀,这次是备份,下次就是主份了!邓清明每次都笑着点头,好,咱们一起努力。“神十”飞船发射成功后,邓满琪在父亲回北京之前又过去看他,这次他们终于能近距离看看对方。满琪满脸都是笑容,一如既往地说着鼓励的话,要爸爸回到北京好好做地面支持。她离开的时候,拐到大门外面,在以为父亲看不见的地方站住了。似乎有心灵感应似的,邓清明跟着走了出来。从女儿抖动的肩膀他看出来了,孩子哭了。他站在女儿身后,隔着一段距离,也跟着哭了。就是在这个时候,他不仅想给国家一个交待,给自己一个交待,更想给家人和孩子一个交待。也正因为如此,他选择前行。

“神十”任务成功后不久,邓清明在一次体检中查出了肾结石。当时没有达到非常严重的地步,可以不用做手术,但是如果体内有肾结石,注定无法执行任务,失重环境下很可能会引起身体剧烈疼痛影响操作。仔细想过之后,邓清明还是决定做手术。手术总共进行了两次,他去参加疗养时有一个月的时间身上都插着管子,经常尿血。手术结束后没过多久,他又投入到“神十一”任务的备战中了。前后算下来,他总共为“神十一”任务备战两年多时间。

可是这一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仍然没有成功。在“神十一”成功返回的庆功宴上,总指挥特意把邓清明和另一名备份航天员叫在一起,对他们说:“作为优秀的备份,你们是很光荣的,你们和‘神十一’共同完成了这次任务。任务的成功就是你们的成功,航天员在天上的表现就是你们的表现。”总指挥特意强调了“共同”二字,又让邓清明流下了泪水,多年的付出再一次得到认可,他感到值了。

2018年年初,航天员群体又“火”了。人们通过媒体再一次认识了这个20年始终备战不怠的航天员,他成为了很多人心中的偶像。在多次接受采访时,记者们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20年没有飞天,你是怎么看待的?

邓清明的回答发自内心,看似是几句简单的话,其实仔细想想,恰是他多年来践行的座右铭。他说:“我们这项事业太伟大了,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个螺丝钉。在国家需要的关键时刻,主份与备份没有区别!”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