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杀源起于冷兵器时代的格斗技能,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刺杀武器和刺杀技术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虽然刺杀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但是现代意义上的刺杀却起源于欧洲。大约在1688年,法国陆军元帅沃邦采用套环将刺刀固定在枪管上,这种可“装拆式”枪刺使火枪同时具有了射击与刺杀两种功能,并在战场上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在我军历史上,刺杀曾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刺杀与我军相伴成长,最早可追溯到建军初期。那时红军人数少、装备差,刺刀是红军的一件重要武器,虽然在作战中经常运用,但没有形成制式化动作和训练套路。
直到建国前期,具有我军特色的刺杀训练体系才初步成型。1948年,东北军政大学教员苏呈祥结合实战经验写成了我军第一本刺杀训练教材,名为《解放军刺》。“解放刺”不仅吸取了“日刺”“苏刺”“华刺”(国民党军队的刺杀动作)的优长,还融入了中国传统武术动作,在全军推广后取得了良好效果。
随着武器装备不断发展,白刃战已明显减少,刺刀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下降。上世纪90年代初期,刺杀训练逐渐淡出训练场;2004年全军院校改革,取消了原军事体育学院自1953年创立就存在的刺杀教学组。
虽然2009年颁布的《军事训练大纲》再次将刺杀纳入军事共同体能训练课目之中,但由于场地、人才、装备等“欠账”太多,当时很多单位并没有真正开展刺杀训练,只是按照教材组织一些带固定套路的刺杀操。2018年,新《军事体育训练大纲》再次将刺杀提上训练日程,全军刺杀骨干培训班应运而生,给刺杀恢复提供了重要机遇。
新的历史时期,近距离白刃刺杀的机会微乎其微,但刺杀却有其自身优势,其蕴藏的“隐形价值”让它依然符合新时代练兵要求。
刺杀对培养军人战斗精神、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直接意义。我军在战争年代有一句口号:“要敢于刺刀见红!”通过刺杀训练可以强化官兵敢打必胜的信心和处变不惊的心态,构筑起坚不可摧的心理防线。
在西点军校,每年的新生都会经历这样一幕:手持上了刺刀的步枪,一面高喊:“刺杀的精神是什么?”“杀敌!”“青草靠什么成长?”“鲜血!”在高昂的喊杀声中进行训练,让学员犹如身在战场。
同时,刺杀对提高军人战斗技能具有实用意义。刺刀作为一种最后的战斗手段和随身格斗工具,仍然是战士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装备,当今世界各国军队无不重视刺杀训练,即使是在配备了现代最新式武器装备的国外特种部队中,刺杀训练仍占有一定比例。
如今,美军、俄军、英军等都还在开展刺杀训练。尤其是在各国特种作战部队,刺杀训练是一项重要的近战歼敌技能,刺杀技术仍然实用有效,刺杀训练开展得如火如荼。未来战场,想在近战中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刺杀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战斗技能,也是军人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
此外,刺杀可以成为军营文化的一部分。部队进行刺杀表演,组织对刺比赛可以活跃部队文体氛围,反映部队的精神面貌。例如,平时可以把对刺训练作为体育活动开展,业余时间还可以开展对刺比赛。比赛对场地、器械要求简单,规则简单易行,三枪两胜或者五枪三胜都可以,既丰富军营文化生活,又锻炼参与者的身体素质。
从这几个层面来看,刺杀训练永远不会过时,恢复刺杀训练正当时。
(作者单位:陆军特种作战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