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教兵之法,练胆为先;练胆之法,习艺为先。艺精则胆壮,胆壮则兵强。”这个“胆”,对于新时代革命军人来说,就是血性,就是战斗精神。习主席强调,和平时期,决不能把兵带娇气了,威武之师还得威武,革命军人还是要有血性。
2018年,新《军事体育训练大纲》恢复了刺杀等传统课目。此举并不是盯着传统不放,也不是固步自封,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砥砺血性虎气的必然选择。
战争年代,我军被称为“人人都能拼刺刀”的部队,战场上刺刀的寒光令敌人胆战,“拼刺刀”是我们这支部队的传家宝。敢于和敌人“刺刀见红”,更是军人勇气和血性的见证。
随着武器装备发展,军营里练刺杀的人少了,刺杀渐渐淡出军营训练场,保留的也多是一些表演性质的项目。在有些人眼里,“拼刺刀”已经“过时”。
然而,残酷的战争告诉我们:刺杀并未在现代战争中消失。2004年,由20名英军组成的巡逻队在伊拉克巴士拉市区巡逻时,突遭100名什叶派民兵伏击。英军指挥官在援兵尚未到达、弹药即将用完之际,果断命令士兵上刺刀,与武装分子展开白刃战。结果35名武装分子被杀死,而英军除了部分士兵受伤外,大部分士兵安然无恙。
刺杀训练从未淡出世界军事强国军事训练的舞台。美军《战斗体能手册》明确把格斗与刺杀列为步兵训练的重要内容。他们认为,刺刀是提高军人士气的最佳方式,一旦听到“上刺刀”的口令,立马会产生“非战即亡”的豪情。虽然美国陆军部在2010年取消了刺杀这一传统训练课目,但是,近几年,反对的声音逐渐占了上风,他们认为只有借助面对面刺杀格斗,才能让士兵真正体会到战场的残酷,激发有我无敌、血战到底的勇士精神。目前,美国陆军正考虑让单兵刺杀训练“重出江湖”。无独有偶,2011年,俄罗斯国防部经过激烈讨论,决定继续保留刺杀训练。
2013年11月28日,习主席视察原济南军区部队时,特意登上观摩台,观看了新战士刺杀基本动作训练。随着和平年代对军人血性的呼唤,越来越多的官兵认识到,拼刺刀拼的是精气神,练的是英雄胆,在战斗精神培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说军事训练是和平时期培育战斗精神的根本途径,那么,刺杀训练无疑就是培育战斗精神的“快速通道”之一。
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曾说:“物质是战争的‘刀柄’,精神是战争的‘刀刃’”。如果把军人比作利剑,血性虎气就是锋利的剑刃,只有剑不卷刃,才能削铁如泥。我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离不开“钢少气多”的血性。
有人认为,未来信息化战争打的是装备、拼的是科技,血性对战斗力的影响越来越小。但据美军统计,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空袭只造成伊军10%飞机、18%装甲坦克、20%火炮的损失,而“软打击”给伊军士气造成的毁伤却高达40%-60%,这正是导致40多万伊拉克军队一夜间“蒸发”的重要原因。信息化条件下“刺刀见红”的战争模式渐行渐远,敢于亮剑、勇于牺牲的血性却永不过时。
血性并非与生俱来,训练越严格刻苦,军事技能越精湛,官兵的血性虎气就越充足。可以说,军人血性虎气历练在平时,积淀于点滴,只有平时的积蓄,才能有战时的迸发。
也许有一天,刺刀会退出历史舞台,但敢于“刺刀见红”的精神不能丢,用优良传统激励人、鼓舞人、塑造人的传家宝不能丢。只有坚持在训练中锤炼血性,在履职尽责中培育血性,在攻坚克难中迸发血性,才能培育一支战无不胜、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威武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