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按照鲁迅先生的逻辑,高级工程师廖微可谓是“开路先锋”——他要勘线,就得在罕有人烟的地方开路。但又不完全是这回事,他要走的路,别人很少走,而他双脚踏过的地方,别人很少愿意把它变成路。
廖微勘察的是输油管线,准确地说,是野战输油管线,主要保障部队训练和战备急需。有人将油料比喻为现代战争的“血液”,因为它不仅影响着部队日常训练的开展,还是制约战争能不能打、能打多久的关键要素之一。有资料显示,随着现代化武器装备的发展,油料已占军队后勤物资需求的70%以上,而且信息化战争对油料保障要求更高。
身为军事新能源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廖微大量的工作是军用油库建设与野战输油管线勘察设计,他深深懂得,一条油料供给的保障线,就是一道决定战争胜负的生命线。这些年,他用双脚丈量祖国的山川沟壑、林海边关,勘察设计了2000多公里长的各类输油管线,有力保障了“战争血液”高效畅达。
1
所谓勘线,就是在复杂的地貌环境下找到一条满足“隐蔽、方便铺设、距离短”条件的线路。输油管线铺设有诸多注意事项,排放问题、连接问题、适宜的折角、支撑固定和防护问题,万一管线突发意外,还要考虑最大限度减轻对当地脆弱生态的破坏,所有这些情况都必须考虑周全。正因为如此,许多人迹罕至的地方,廖微要亲自趟一遭。
有一年6月,廖微受命到东北山区执行野战输油管线勘察设计任务,这是他第一次独立执行任务。一位当地的老乡告诉廖微,长白山里有条砍柴的小路,可以连通油库与小镇。为了验证这条道路的可行性,廖微与配合他工作的当地联勤部队综合仓库业务处宫处长,还有他们请来的一名熟悉山林环境的猎户老王,一行三人进入山区找路。
东北的老林子里,高大的树木遮住了天空,只有些许光线透射下来。所谓的山路上布满了野草,根本看不见道路的痕迹,全是高到膝盖以上的杂草和小树,脚边不断有“窸窸窣窣”蛇爬行的声音传来,偶尔能看见野猪滚过的泥坑,还有熊留下的痕迹。
一行人小心翼翼地走着,身为向导的猎户老王突然扬起拐棍猛烈打击一条蛇,三棍下去见蛇不动弹了,老王还不罢手,挑起蛇放在石头上,用另外一块石头把蛇头砸碎。他说,这蛇不把头砸碎是打不死的,等下恢复过来就会追着咬。他在山里游走几十年,熊、野猪都不怕,就怕这“土疙瘩”(毒蛇土名)。听完这话,打小在城里长大的廖微心里发毛了,低头一看脚上穿着普通胶鞋,还不是高腰的那种,心里更是紧张。但一想到这次任务责任重大,决不能退缩,廖微咬牙坚持着。他心想,如果打退堂鼓,人家会说廖微不行,更会说研究所不行。
一路密林之下,手机始终处于没有信号无法联通的状态。万一遇上三长两短,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好在他们没有走错路,赶在天黑之前翻出了密林。事后回想,廖微仍然心有余悸。
几天的勘察,廖微几乎把所有周边各类土路、塌方路、废弃路、山路都走了一遍。任务结束时,宫处长对廖微说:“兄弟,我当处长这么多年,第一次把单位周边的地形摸得这么清。”
2
毕业于原后勤工程学院的廖微,原本不是搞输油管线勘察设计的。他研究生读的是计算机专业,分配到研究所后主要从事油库综合集成建设工作。
2011年,担任野战输油管线选线设计与铺设辅助决策系统的项目组长考上清华大学博士离岗深造,廖微被临时安排当这个项目组长。9月中旬受领的任务,10月份就要完成总体技术方案,与军事斗争准备紧密相关,军事科研也要像打仗一样争分夺秒。
这是廖微作为课题组长承担的第一个科研项目。选线设计与铺设辅助决策系统是个综合性工程,涉及到流体力学、工程测量学、运筹学、油料管线、地理信息、数学建模等多学科方面的知识,廖微的专业领域与课题要求还有不小差距。“第一个项目就说不行,以后领导还怎么给你安排工作?”带着这种不安,廖微接受了任务。
任务开展以后,研究所请来原南京军区野战输油管线大队高工姚祖新帮忙。老高工对这个项目非常感兴趣,也很认真,认真到了较真的地步。一心琢磨着怎么完成任务的廖微,倒是很“享受”这种较真,他和这位高工天天磨在一起,研究模型、算法,每个细节都要推敲很长时间。
一个月后的10月中旬,总体技术方案评审的时候,听完廖微的汇报,担任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的海军某研究所总工程师对他赞赏有加:“没想到一个学计算机的小伙儿能把输油管线的整个业务流程讲得这么清楚!”廖微的辛苦付出换来了意想不到的丰硕收获——项目顺利通过评审,并于当年底成功申报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用输油管线选线设计及铺设建模”,这是研究所首个成功申报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样机研制成功后,这套系统被全军各野战输油管线大队轮着用于各类野战管线勘察设计和训练演练任务。赢得战场复杂环境检验,2014年,这个项目又给廖微增添了一个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荣誉。同时,廖微依托这个课题申报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3
完成上一个勘察任务才过了半个月,廖微又受命奔赴新疆喀什地区勘察另一条野战管线线路。这次勘察要经过世界上海拔最高、道路最险、路况极差和环境最恶劣的高原公路新藏公路,这段公路也被称为“天路”。
早在2013年,廖微就“领略”过高原公路的惊与险。当时翻越达坂的山路到处是小塌方,破损严重,在达坂上没有任何护栏保护,常有车毁人亡的事情发生,一路上就听着驾驶员班长诉说天路的危险。
那次,上山时倒是平安无事,可是完成任务返程路上就没那么好运了。返回的时间是上午9点,阴阴的天压抑得很,一到库地达坂,居然起了晨雾。驾驶员班长说,他开了10年车,第一次见这么大的雾。白蒙蒙的雾气降低了驾驶员的视程,刚拐过一个上坡的弯,迎面居然来了一辆重型卡车,仅有20米远。驾驶员迅速将车头向悬崖那一侧避让,重型卡车贴着越野车的边就过去了,惯性和倾斜的车身让人倒向了车窗一侧,廖微向外一看,车的另一半紧贴着没有护栏的塌陷路面,再偏大概20公分就万劫不复了。心有余悸地下山后,廖微得知这个库地达坂还有个名字叫“天路上的鬼门关”。
走过那么多路,经历过、亲历过那么多险,廖微更加懂得什么叫军人的奉献,什么叫军人的忠诚。
4
2017年11月底,新疆军区又一次邀请廖微去进行勘察管线设计。这一次时间格外紧迫,上级机关要求年内必须完成各项战备任务方案。
接到任务时,廖微已在西藏地区出差两个多月,也是勘线设计。由于空气干燥,廖微每天早上醒来都会鼻子出血,头昏昏沉沉的,感觉像有几斤水在脑袋里晃一样,头和眼睛胀得不行。在拉萨的军营里,他通过电视新闻得知青藏公路地区正在下雪,雪说下就下,道路更是恶劣。但是任务要求年前必须完成,廖微犹豫了一下还是二话没说出发了。
廖微的犹豫是考虑到家庭和孩子。儿子11个月时,廖微在青藏高原保障部队的重大演练,严重的高原反应让他每天晚上只能睡两三个小时,儿子的周岁生日他也没有回去。还有一次出差中,儿子调皮摔了一跤,额头上缝了6针。妻子怕廖微分心,等他出差回来才告诉廖微。这些年多亏有家庭的强力支持,每每想起这些,廖微都心怀愧疚,同时又感到无限的暖意。
在零下20多摄氏度、海拔4500至5000米的无人山区,大部分山路都已结冰,为安全起见,他们一路上走得很慢。听着司机讲述边防军人的艰辛,廖微的高原反应居然缓解了不少。
20多天,他们踏着冰雪山路,经过反复勘察、设计、比对、核校,终于在大雪封山前完成了两条预设输油管线的勘察设计。除了人难受点,其他的进展还比较顺利,没有意外发生。一想到这两条管线将更好地满足战场油料保障需求,廖微一扫连续奔波的疲惫,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起来,全然忘记自己已在西藏、新疆高原地区摸爬了100多天。
狗年新春前夕,廖微回到了北京的家里,一年的奔波画上句号,终于可以过个团圆年了。短暂的休息之后,他又接到任务,要赶赴北部战区复勘边境的输油管线,并设计另一条野战输油管线。北京春花未绽,他又踏上了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