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生活周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最好的传承,就是成为更棒的你!


■本报记者  王凌硕

(一)

第一次见到父亲王昌来,王晨已经两岁了。他当然记不起当时的情景,但所有的回忆都凝结在一张自己头戴父亲军帽的老照片中。

年少时光,与父亲相聚的日子屈指可数。填充这难得时光的,多是一个有些“叛逆”的孩子对父亲权威的“挑战”。

战友们都叫王昌来“兵王”,可在王晨眼里,父亲身上没什么光环。王晨羡慕的是电影里驾驶潜艇直入敌方军港、孤胆袭狼的大英雄。所以每当父亲在别人面前说“只要我奋力一拉,鱼雷就会乖乖发出去”时,王晨总会在一旁嗤之以鼻:“吹什么吹,不就拉扳机嘛,简单得很,是人都会。”

一次实射演练填装时,鱼雷爆发器中一个火柴棍粗细的底火不小心卡入了底火座基。爆发器是鱼雷最为敏感的部件,如果用金属物件去挑,极可能引发底火爆炸。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具,大家都束手无策。王昌来却急中生智,找来一根木筷,两三分钟的工夫,用砂轮打磨成“木头针”,挑出了掉在座基内的底火。当王昌来自豪地把这件事讲给儿子听时,王晨却翻着白眼:这算哪门子创意?抗战时期,赵章成将迫击炮改装成平射炮,打得鬼子嗷嗷叫,那才是真厉害呢!

还有一次,潜艇在水下重装鱼水雷。可不知为什么,操作人员就是无法按正常程序排除发射管里的水。王昌来判断,可能是排水口被脏物阻塞。他让所有人远离发射管后盖,自己上前将其拧开。就在后盖刚刚解脱的一瞬间,1吨多的海水猛然间涌出,全部拍在了他的身上。后经检查证实了王昌来的判断,任务得以顺利完成。听了这些,王晨也试着拿父亲与挺身堵枪眼的黄继光相比,可一想到几个垃圾袋就将父亲整成一个“落汤鸡”,又没了兴致。

就这样,父子二人在“不默契”中度过了一年又一年。高二时候,王晨和父亲又一次因为琐事发生冲突。王晨不服气地怼着父亲:“你就会在我面前牛,不就是一个兵嘛,领导面前你敢不?”王昌来也高声叫板:“有本事你考个军官,当我领导看看?”

“咱们走着瞧!”王晨毫不示弱地回答。高三毕业,他憋着一口气考上了青岛潜艇学院。除了打赌的胜利,不知怎的,看到父亲憔悴的脸上欣慰与担忧交杂的神情,王晨竟然有了一种心疼的感觉。瞬间,他回忆起每次出海前夕,父亲都会神秘地交给母亲陈纪月一个小铁盒,里面放着一封父亲一回来、母亲就撕掉、从来也没打开的家书。

王晨这才意识到,从此以后,交到母亲手上的将是两封这样的家书。

(二)

“老爸,你已经服役满30年,可以退休了。不如和妈一起来青岛,也享享清福。”

2008年大学毕业后,由于所学专业的缘故,王晨没能分到父亲所在的支队,而是留在了海军青岛某部工作。家里两个潜艇兵,时常探海底,两头牵挂的陈纪月失眠的症状愈发严重。所以,王晨便想和父亲商量一下老爷子退休的事。

王昌来对此闭口不谈,而是向儿子透露:“支队马上要接新装备,刚好和你的工作对口,你要是能来接着干就好了。”

天遂父愿。2011年6月,王晨作为新装备人才,被调到王昌来所在的潜艇支队任鱼水雷部门长,成了王昌来的“顶头上司”。

王晨上艇那天,王昌来麻利地给他敬了一个标准军礼!休息间隙,小王对老王说:“爸,咱下回别搞这么正式,好不?”没想到,老王严肃地回答:“必须这么正式!我是在执行条令,在艇上我是你部下,不是你老子。”

有这样一板一眼的父亲,注定了儿子这“官”不可能当得顺利轻飘。

这天,王晨正带领艇员进行鱼雷发射操演。站在一旁的王昌来当场泼了盆冷水:“这样操作,速度太慢,影响发射时机。”王晨不服,向老爸发起挑战,王昌来欣然应战。

“官儿子”挑战“兵爸爸”。只听一声哨响,父子俩迅速地操作起来,结果还是老王快了1分多钟。“学校里教的是空管操作,步骤并没错,但我们是作战部队,要按照管内有鱼雷的战斗状态改进操作方法。别小看这1分钟,在战场上,早1分钟发射鱼雷就能多一分制胜的把握。”老王的一番言传身教让小王彻底服了气。

直到王晨自己参与装雷后,才真正体味到父亲的潜艇兵血性。那年,潜艇出海进行实射战雷训练。舱内鱼雷吊车的铰雷链条突然断裂,数米长的鱼雷一下子坠落下去,尾部仅有另一根链条和舱壁保持连接。一旦这根链条断裂,整枚鱼雷滚落舱底,后果将不堪设想。

必须迅速接上断裂的铰雷链条,以分散重量!听着链条“嘎吱嘎吱”的“呻吟”,王昌来没有丝毫犹豫,迅速捏住断人手指仿若削泥的链条,硬生生地塞进吊车齿轮,准确地将其接上。

“王班长简直是要雷不要命!”战友们个个佩服不已,而王晨更是又心疼又震撼。他这才在心底承认:父亲就是潜艇部队当之无愧的“鱼雷王”!

(三)

2016年,王晨即将参加国产某新型潜艇的接艇工作。出发前,终于退休的王昌来把他叫到自己的房间。

“儿啊,你一定要珍惜这次机会好好学,争取早日打好咱支队新型潜艇的‘第一雷’!”王昌来语重心长。

“放心吧,老爸,我以后一定干得比你好!”看着父亲已经花白的头发,王晨感慨万千,脑子里涌现出的都是父亲临退休前在艇上奋战的身影。

最后一次出海,王昌来向一名鱼雷兵请求,操纵时由他亲自上;最后一次装雷,王昌来接替负责绞雷的新兵,自己抡起了绞雷机的手柄,一圈一圈直到满头大汗;最后一次参会,王昌来询问艇领导,退休后他是不是可以继续回来帮忙管理鱼雷仓库……

想着想着,王晨的眼眶湿润了。再次回想起父亲那些“不值一提”的经历,他满心都是敬佩:突破常规的冷静精准,视死如归的勇气胆魄,这就是自己在父亲身上学到的!

鱼雷舱最危险的工作是装填爆发器。爆发器就像子弹的底火,在装填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引爆鱼雷。一次,王晨所在艇队按照部署在码头装载鱼雷。第二枚要上架了,但忙乱中负责给鱼雷装填爆发器的下士小张忘记了调整爆发器的安全状态,眼看就要把一枚“待发状态”的爆发器装填到战雷中。千钧一发之际,正在一旁负责指挥绞雷的王晨一个箭步冲了上去,抢过爆发器,小心地将其调整复位,避免了一场事故的发生。

这事传到老王的耳朵里时,这位曾装卸爆发器6000多次、与死神打过无数次交道的“鱼雷王”一脸骄傲:“不愧是我王昌来的儿子,是个合格的潜艇兵!”

王昌来退休后,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厚厚一摞学习笔记送给了儿子王晨。虽然装备几经更新换代,其中很多内容已经“过时”,但王晨却把这些已经泛黄的纸张视如珍宝,从字里行间摸索父亲的工作思路和经验方法。因为他深知,要想握稳父亲手中的“接力棒”,就必须成为他,并超越他。

前不久,王晨所在艇又接到新的演习任务。出发前,他再一次翻开了父亲的学习笔记本,在最后一页郑重写下:“离开了您,我这只小鸟到底能不能飞?能飞多远?其实,最好的传承,就是成为更棒的你!”

上图:照片中靠左的两人,是一对特殊的“父子兵”:60岁的父亲王昌来,海军某潜艇支队某型潜艇鱼雷一级军士长;33岁的儿子王晨,海军某潜艇支队某型潜艇作战长。

“兵王”王昌来在潜艇上一奋斗就是35年。他退役后,王晨子承父业,继续潜行在深蓝海洋。他们的家庭故事,彰显着两代军人对强军事业一脉相承的赤胆和忠诚!

图为临退休前,王昌来抓紧一切时间传帮带。孙 鹏摄 

栏头设计:苏  鹏  

图片合成:孙  鑫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