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世,不是所有的岁月都能在心灵留有痕迹。所谓岁月有痕抑或岁月无痕,不过是我们感知生活的状态。从这一点上说,它与我们人生态度的热烈或平静有着很大关系。
很多时候,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总是在追求不同的境界,有的人追求热烈,有的人则追求平静,也有不少人在不同的生命时段将这两种境界互为转换,却很少有人能将人生的状态永远保持在激情与平静的同一频道上。一个人从平静到热烈的过程并不一定得到多少人的认可;而从热烈走向平静,则多会被人赞誉或者尊崇。人们认为这是一种彻悟,也是一种境界。我觉得,我所说的这两种现象,在军旅作家曹新旺身上似乎就体现得特别明显。
曹新旺最早是否平静过,我不能完全论证,也许少年的平静不能称之为平静,而只能称之为内心的稚嫩与青涩。但他有过从“平静”走向“热烈”的过程:这就是他到部队以后,从不懈怠自己,面对工作、面对事业,总是充满激情。而当和他聊起读书,可以感觉到,他又很具有一颗超越尘世的平静之心。他那些对问题与世事充满独见的观点、包容的心态,让人感受到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常言说,以文会友。我对曹新旺的认识,更多的是在他那一篇篇有个性的文章中。
我记忆最深的是2016年早春的一天,他从电邮中给我传来一篇杂文,我读后觉得文风新颖,就把它转给了长征副刊。副刊编辑也觉得此文文笔犀利、见解独到,把古典文学中一些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老故事独辟蹊径地找到了新的解剖点,尤其是他以共产党人所提倡的党性论起,谈古论今,一针见血地批评了“讲人情不讲党性,讲山头圈子不讲政治纪律”的现象。
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稍有个性的文章、稍有性格的观点在发表之后被人关注、发生热议都是在所难免的。曹新旺的这篇文章迅即被各大网站转载,引起强烈反响和观点碰撞。一些媒体在评论专栏中对此文进行评论;更有史学家也站出来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有赞成的也有批评的,一时间好不热闹。我认为,曹新旺这篇稿子的写作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对一部中国世人皆知的古典小说能品读出自己的感受,写出自己的心得,且没有人云亦云,至少说明他书读得认真。
从曹新旺这篇杂文中,我对他有个直感:曹新旺可能读过不少书,而且他读书一定有做笔记的习惯。后来,我们在聊天的时候说起这个话题,果然应验了我的猜想。他说,其实他属先天不足之人,当年因家境贫穷,在青少年时代并没有按部就班地上那么多学。但是,他深知学习改变人生,知识改变命运。从少年起他就酷爱读书,而且涉猎广泛,中外的文学名著,能看的他都找时间去看。尤其是近几年,他喜欢上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四书五经》《资治通鉴》《菜根谭》等书籍,他通过摘录、剪贴、死记硬背等方法来恶补自己所缺乏的知识。恒心毅力加上他不错的悟性,这些文字都在他的阅读与思考中发酵。此间,他所写的评论、杂文多是从历史故事中寻找灵感,这些作品谈古论今,纵横四海,视角之独特,文笔之老辣,不仅让人拍案惊奇,还给人以诸多启迪。
也许与曹新旺的工作性质有关,在写作上,他一直是个多面手。
曹新旺中学毕业后因家境贫穷,无法再继续读书,选择了入伍当兵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到部队后阴差阳错地迷上了新闻写作。他并非新闻科班出身,也没有经过正规新闻专业系统培训,却在新闻写作这条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走得十分扎实。这些年,他在国内媒体上不仅发表了不少新闻作品,还获得了不少奖项。由此很让新闻同行与业内人士刮目相看。
正是有从“平静”走向“热烈”的过程,曹新旺在初进军营的时候,他的理想是当一名侦察兵,或者在战斗班里当一个步兵,但命运有时候就是那么别出心裁,他的这些小理想都未能实现。那年,上级把他调进了团里的锅炉房。除了为全团官兵供应开水,到了冬天,他还带领几名战士烧大锅炉。虽然每天都是一脸煤灰,但他觉得很有意义。因为,他是在寒风刺骨的冬天为全团官兵送来了温暖。但他哪能想到,这锅炉一烧就是三年。
此间一些战友点拨他:烧锅炉能烧出个啥名堂,再烧也是个“锅炉兵”。可曹新旺属于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去努力做好,而且要做到极致的那种。作为军人,他永远信奉那句“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励志箴言。他不仅工作干得更为起劲,还在业余时间开始了自己的写作计划。那年,他看到《解放军报》在举办新闻函授班,当即就报了名。一有时间,他就钻进教材里,从新闻的ABC学起。从发表火柴盒、豆腐块,到发表整版的大块头,从消息、通讯到报告文学,从评论、杂文到散文、小小说等,各种体裁在他的作品里都有涉及。
细细琢磨曹新旺近几年所写的作品,尤其是他的时评、杂文,不仅是文笔老辣、观点独到,而且已开始有了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就是他通过对政治理论的用心学习和对历史文化的悉心研读,从这两点之间找到发力之处和升华之点。我觉得,这非常珍贵。这么多年来,曹新旺孜孜不倦地努力,踏踏实实地做事,所养成的这种学习自觉,应该说又是一个“热烈”与“平静”交融。
可能我对曹新旺的了解更多的是出于他的作品,不少熟悉他的人们在议论他作品的时候,还会讲起他的性格特点,说他敢于担当,性格直爽,还疾恶如仇,爱打抱不平。这一切,在我和他的接触中并没有亲眼见到,但我相信一条,当一个人有那么多充满个性、充满特色的故事让人传说,再有那么多文章在一篇又一篇地被人关注,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人在“江湖上”已经算是有些风骚了。
曹新旺喜欢一句话:“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句出自岳飞的血性之作一直是曹新旺的励志格言。今天,他在部队政委的岗位上能够结集出版这本书,而且取名叫《岁月有痕》,足以说明他所保持的一种热烈之情。
唯有被心灵深深记住的岁月才会有痕。我读曹新旺的这部书,能感觉到他的每一个字都在抒写着自己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