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又值绽放英雄花


■陈永华

木棉花,亦称“英雄”花,也是广州市的市花。

清明前夕,我和百余名官兵来到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祭奠先烈,正值园内数十棵高大的木棉树花开,红彤彤的花儿就像一支支燃烧的火把,给人以热烈奔放的感觉,仿佛在向瞻仰者讲述百年前英烈功勋的故事。

走进墓园,绿树环抱,黄花处处,肃穆井然。

墓园负责人热情地说:“你们火箭军官兵是今年清明节第一支走进墓园祭奠的团队,园里很重视,专门做了些安排。”祭奠仪式很简单,两名礼兵抬着一个花篮,缓缓放置于烈士纪念碑前,官兵默哀、鞠躬、重温军人誓词……一切静谧有序,惟有“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的红色横幅在风中猎猎作响。

作为一名从军30多年的老兵,我从中学时代看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故事的那一刻起,他们的精神灵魂就像一粒种子深深扎进了我的心田,此时此刻,那个埋藏心底深处的情结总算打开了。面对“黄花皓月”,我感慨万千,于内心一遍又一遍默诵酝酿已久的几句词:“忘不了,你们以生命之钟撞响中国的黎明,在英雄的长卷上为后来者篆刻下前行的精神坐标;听,那是战士们从胸腔吼出的强军之歌;看,战士们正沿着你们冲锋的大道奋勇向前;先烈们放心吧,在奔向光明的路上,你们不会孤单……”

在演播厅,一部影片又把我们拽进了那个飞扬激荡的历史岁月……黄花岗起义史称辛亥“三二九”广州起义,规模不大但效应巨大影响深远,起义由此拉开了辛亥革命序幕,仅半年之后,武昌起义爆发,推翻了封建王朝。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起义死难者平均29岁,最小的仅18岁,他们当中有华侨、学生、军人、工人、记者、商人,死难烈士实际为86人,但由于最初所称的“七十二烈士”已为众所周知,因此,也就沿用下来了。

林觉民,是民国“一代才女”林徽因的亲叔叔,在日本留学专程回国参加起义。被捕就义前,他对身边的同志说:“此举若败,死者必多,定能感动同胞。今日同胞非不知革命为救国惟一之手段,不可一日缓,特畏首畏尾,未能断绝家庭情爱耳……”牺牲时年仅25岁。

祭奠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为烈士营葬遗骸的英雄潘达微、以“英雄”花诠释英烈的高贵灵魂,是不可或缺的必提重素。

作为同盟会员的潘达微,面对同胞惨遭杀戮遗骸暴露街头时悲痛欲绝,他以《平民报》记者身份,紧急与广仁善堂的善董探寻烈士安葬之所。据了解,当潘达微等人寻到广州市北郊,恰逢几株高大的木棉树正花开兴旺,遂决定将烈士遗骸营葬于此地。

木棉花被称为“英雄”花,源于一个传说,一位黎族老人率领族人对外英勇抗敌,最后因叛徒出卖而不幸牺牲,后来老人化作一株株木棉树,乡亲们为了纪念他,便将木棉树称为英雄树。另有说法,有的说它能傲风寒,以怒放来宣告风寒的败退;有的说它即使跌落于泥尘,也是整个花朵一并落下,像不屈的英雄淌下的血泪,它跌落后,不褪色,不萎靡,很幸福地道别尘世……木棉树确实是一种很奇特的树,花开叶不在,花红叶不绿。

墓园的蔡主任解释说,最初在烈士“山”形自由钟墓亭的两面上端,设计雕刻盛开着的木棉花图案,喻示烈士犹如“英雄”花开,彰显英雄本色。现在看来,用木棉花来寓意英雄精神,让其精神光芒在历史记忆的明灯照耀下,如松柏长青万年传承,再恰当不过了。

“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习主席饱含深情的一句话,既是对逝去英烈的一种极大抚慰,更是对生者的激励鞭策。作为新时代的军人,只有以今日之奋斗,成就明日更强大的中国,方为我们对英烈最好的告慰。

走出墓园大门,蓦然回首,我竟然有一种奇特的发现,园内数十棵木棉树开满了鲜花,那红得犹如壮士风骨的花葩颜色,像英雄鲜血染红了树梢,又如一只只火红的号角仰天长鸣,正向天空奏响一曲壮丽的赞歌。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