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国防视野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日子越好越要加强军事设施保护


■本报特约记者 罗正然 通讯员  李健南 汤格平

三月下旬,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人武部工作人员到下陈岛勘察军事设施保护情况。
项潇潇摄  

军事设施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军队履行使命的依托,是国家战略能力的重要支撑。保护军事设施,事关国家安危,事关人民福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军队信息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深入推进,军事设施保护工作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军事设施保护和经济社会建设的统筹协调需要加强;军事设施保护区域的界定和标准,军事设施保护范围等需进一步明确、规范;军事设施现有保护措施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需要从高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加强,等等。近年来,浙江省军区结合区域实际,不断更新思维理念,推出创新举措办法,让军事设施保护成为社会各界的自觉行动。

舟山市多部门攥指成拳——

军事设施保护纳入政府绩效考评

春节过后,舟山市多家媒体就来到舟山警备区,与机关对接开展军事设施保护宣传周相关事宜,分析研究具体工作面临的矛盾问题。

舟山群岛地处长江入海咽喉,是我国重要的海上堡垒和防护屏障。自军事设施保护法颁布以来,舟山警备区已经连续3年牵头组织军事设施保护宣传周活动。

然而,几年前可是另外一番景象。虽然该市成立了由驻军部队、公安、国土资源、交通运输、海洋渔业等10家成员单位组成的军事设施保护委员会,在实际工作中却面临着人员难召集、任务难分摊、职责难落实的问题。

该市领导坦言,过去由于有的成员单位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存在“国防是国防,经济是经济”“军队是军队,地方是地方”的思维定势,对该履行的分内职责表态声音响亮,落实悄无声息,致使军事设施保护陷入军方唱“独角戏”的窘境。

为敦促军地攥指成拳凝成保护军事设施的合力,警备区结合贯彻落实军事设施保护法,协调地方政府出台文件,明确将军事设施保护纳入地方各级政府绩效考评。

不挑军事设施保护的担子,就得挨绩效考评的板子,倒逼地方各级从被动应付到主动投入。近3年来,舟山市军事设施保护委员会先后10余次召开联席对接会议,严格落实市每年、县每半年、乡镇每季度普查军事设施的制度,连年开展军事设施保护宣传周活动,普查军事设施,拍摄收集各类信息69000余条。

这样的有力举措在舟山破土,旋即在全省蔓延发芽。各军分区(警备区)根据辖区实际,积极协调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法规,细化军事设施保护军地责任,明确奖惩措施,有的把军事设施保护作为党管武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将其作为单位和个人工作绩效考评硬杠杠,有的把其作为评选双拥模范城(县)首条标准,让地方各级在军事设施保护上没有松懈的余地。

台州市强化国防工程改造——

紧跟备战需求扩能升级老旧设施

“作战对手在变,作战样式在变,如果只是保守僵化地守护着老旧的水泥疙瘩,终究难为打赢现代战争提供可靠的依托。”台州市军事设施保护委员会领导与记者交谈时,言语间无不透露出对做好军事设施保护工作的深邃思考。

头门岛地处台州沿岸沿海的几何中心,为所属椒江区出海的第一个岛屿。为发展海洋经济,几年前,台州市计划在头门岛建一个深水港口。军分区审阅建设方案时却发现,规划涉及的区域有军事设施。

一边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紧迫需求,一边是长满青苔老化斑驳的水泥工事,该如何寻找最大公约数?军分区党委几经研究决定,根据作战需求定存舍。

他们请来院校专家、驻军部队代表和上级作战部门领导,共同研究老旧军事设施的作战价值,大家一致认为布设密集、构造简单、功能单一的传统工事难以满足未来战争的防卫作战需求。最后,他们决定以军事需求为主、兼顾港口建设需要,报废一批掩体碉堡,同时对岛上的坑道进行扩建拓展。

近年来,随着一大批城市扩建、新区规划等项目陆续上马开工,海防沿线的土地被广泛开发利用,这让不少过去偏居一隅的国防工程成为大众的近邻。在区域经济建设与军事设施保护交集出的矛盾越来越多的现实背景下,如何找到两全齐美的解决之道,让两驾马车并驾齐驱?这是摆在军地各级面前的“时代问号”。

浙江沿海各军分区探索求解之道时看到,海岛上的工程工事大多是根据过去“枪对枪、炮对炮”作战模式修建的,如果只是保守地守摊子,难以跟上现代战争的需求。必须把眼光瞄准战场前沿来保护军事设施,让军事设施功能拓展与强军步伐同频共振。

为使老旧军事设施焕发全新生命力,借地方经济开发的契机,沿海各军分区对海防前线部分观察哨、碉堡作了修缮完备,对坑道、涵洞等进行了升级改造。

除此之外,他们还要求目前在建和规划的跨海大桥、高铁工程、深水海港等,均兼顾战时防空需求;市内高速公路、山体隧道、港口码头等,均考虑战时过境机动部队应急避险要求;钢铁、信息、医疗器械等大中型企业,均落实国防储备措施;城区重点高层建筑、地下商贸城等,均预留军事接口,兼顾军民两用,较好地满足国防需求。

一江山岛旧战场焕发新容光——

修复军事设施拓展国防教育课堂

一江山岛是辽阔东海之中一个面积仅1.24平方公里的小岛,半个多世纪前发生的一江山岛战役,给这座小岛赋予了别样的历史意义和军事价值。

1955年1月,我军对据守在此的台湾国民党军发起了进攻作战,这是我军首次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硝烟散尽,岛上留下了纵横坑道、密集碉堡。

时光荏苒,一个甲子的时光悄然而逝。在小岛远离陆地、近年来无常住居民的现实情况下,这个承载特殊意义的岛上军事设施如何保护?记者踏上小岛深入探访。

当记者赶到台州市椒江区一码头时,与预想的荒凉景象不同,这里熙熙攘攘好不热闹。2014年年初,面对岛上的居民逐渐搬离、岛上的工事工程被野生灌木杂草遮挡掩蔽的情况,军地联合对一江山岛军事设施的修复工程按下启动键。“不能让具有特殊意义的军事设施闲置蒙尘,而应让更多的人走近它了解它。”军地首次开会探讨研究定下这样的主基调:既要恢复军事设施“容颜”,发挥其服务作战的军事价值,又要让其焕发“容光”,发挥国防教育的现实课堂功能。

登上小岛,昂然屹立在广场上的三棱纪念碑映入眼帘。环岛而行,只见数公里长的战壕、近百个碉堡修复如初。为了让远去的硝烟味唤醒今人的嗅觉,让更多的人登上小岛走进那段历史,增强居安思危意识,在保护修复岛上军事设施的同时,他们向部队申请到退役的飞机坦克等装备,并吸引地方企业建成了由战役史料馆、影视馆、战斗体验区等组成的游客接待中心,游客既可以在这里了解历史,也可以在旧战场以真人对抗方式体验联合作战。

修复后的军事设施为国防教育释能增效,不少党政机关、中小学校、企业单位组织人员来到岛上,在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走到留有弹痕的碉堡前缅怀英烈。市里还专门开通红色旅游专线,每天上岛人数在200人左右,有效拓宽了国防教育的覆盖面。

近两年,浙江沿海多地借鉴一江山岛军事设施保护的做法,将军事设施修复、史料挖掘宣传等工作同步开展,在军事设施保护中拓展国防教育课堂,并将相关保护军事设施的资料史料呈现在群众面前,唤醒大家保护军事设施意识的同时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