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分钟确定打击目标、部队边机动边下达新的作战命令……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指挥员高效指挥,一次次痛击到根据地“扫荡”的日寇。1942年8月,刘伯承在《太行军区夏季反“扫荡”军事总结》中指出:“指挥员的刚胆精明,机断专行,就是奇袭胜利的保障。”
兵法有云:“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兵贵神速,但兵的每一次作战行动都来自将的指挥,如果“将慢”,那么兵即使踏上“风火轮”也快不起来。所以,“兵速”的关键在于“将速”。指挥决策快、下达命令快,部队就会抢得先机,赢得主动;反之,就可能使部队陷入被动,遭遇失败。
翻阅古今中外的战争史,因“将速”而胜利的战例俯拾皆是。赵奢奔袭救阏与、孙权神速破皖城等都是由于指挥员迅速、正确地定下决心而争取了时间,抓住了战机。红军四渡赤水时,正是因为毛泽东对红军快速、高效的精准指挥,才使红军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战中大量歼灭敌人,牢牢掌握战场主动权。
“一分钟决定战斗结局,一小时决定战局胜负,一天决定帝国的命运”。拿破仑在谈到自己指挥作战的经验时曾说:“我能够在别人猝不及防的情况下,知道自己应该说什么话和争取什么行动,这完全不是冥冥中有什么天才对我的启示,而是我的思考对我的启示。”由此可见,指挥员敏捷的思维决策来源于积极的思考,而这种思考习惯又决定了决策的快速反应性。
现代战争没有“预备”口令,首战即决战,发现即摧毁,其速度之快往往“使智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这就要求各级指挥员必须具备快速决断的指挥素质,在短时间内准确把握战场态势并定下作战决心。如果在作战筹划时还是四平八稳地照程序开会、按职务发言,在下达命令时还是长篇累牍,套话连篇,就很可能贻误战机,甚至导致失败。
“将速”不会从天降,它不是紧急情况下的仓促应对,而是在审慎判断后的果断决策。实现“将速”,需要指挥员在决策之前胸有全局,对整个战局有通盘深入的了解;需要指挥员能够超越自我,不受传统指挥模式的约束,善于用好大数据等信息手段提高决策速度;还需要指挥员在决策时充分考虑战局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只有平时勤于自我锻炼,善于结合训练实践,假设各类复杂情况,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在紧急状态下的决策能力,才能在未来战场以“将速”的快速反应,实现部队动若风发,战之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