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营观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编余不是多余 有为才能有位


■王龙刚

1月中旬,某旅下发了2017年度先进单位和个人的表彰通报,受表彰的先进个人中,有5人是编余干部。这一消息,在官兵中引起强烈反响。5名编余干部的事迹更是让大家纷纷感慨:编余不是多余,有为才能有位。

“脖子以下”改革启动以来,不少部队面临撤并降改,很多单位编制体制调整,出现了部分编余干部。面对编余,一些干部认为是被“边缘化”“靠边站”,因而工作热情不高,心理落差较大。这样的担忧和顾虑看似人之常情,其实存在着一定的认识误区。

“暂时性的岗位也是战位,临时性的工作也是任务。”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人民军队素有“纪律面前不讲变通、大局面前不讲条件、任务面前不讲困难”的优良传统。1954年,新疆和平解放,10万余官兵就地集体转业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98年,已经准备撤编的原济南军区某师,接到抗洪抢险命令立即投入战斗,凯旋后便集体脱下军装;2014年,部队编制体制调整,某师政委马宝川由师政委改任旅政委……不同的年代,面对不同的利益考验,真正的革命军人总是会做出同样的抉择。

应该看到,编余是改革期间调整配备干部的一种临时性安排。编余干部只要不忘初心,尽心尽职干好组织赋予的各项工作任务,像指导员郭盛那样重新纳编定岗也在情理之中。同理,在编干部并非就进了保险箱,如果工作上不努力,甚至混日子,最终也会被淘汰。

有为才能有位。古人云: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无论在什么岗位、干什么工作,如果扛不起重任,却只想着位子和待遇,到头来必定“竹篮打水一场空”。只有虚心学习,勤勉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层次,增长自己的才干,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方法,才能胜任新的岗位和工作。

人民群众最讲实际。官兵评价一名干部,不会先问你有没有编制,而是看你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没干好。对于不想为、不善为、不作为的人来说,对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人来说,即使有岗位,在群众心中也没地位。相反,虽然暂时被编余了,但只要充满激情、干劲不减,就一定能赢得大家的欣赏和尊敬,从而彰显自身价值。

当然,各级组织也要对编余干部一视同仁,坚持以事业取人、制度取人、岗位取人,力争使每一名干部都有一个好的归宿、好的发展,让他们像钉子一样铆在哪里都有力,像石子一样铺到哪里都结实,为改革强军积蓄磅礴力量。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