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工程大学信息与导航学院博士讲师刘涛——
换掉戎装,依然心随战机一起飞
■陈 卓 夏凌云 袁启迪
初春深夜,空军工程大学信息与导航学院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里,教员刘涛消瘦的手紧攥着一支红笔,正快速在课程讲义上滑动。不知不觉6个小时倏忽而过,厚厚一沓《电磁场与电磁波》讲义,早已被批注得密密麻麻。
在案牍如山的资料上,赫然摆放着刘涛的现役干部转改文职人员申请书。
这样执着的工作劲头,刘涛始终如一未曾改变。“无论穿不穿这身军装,我奉献的都是自己热爱的国防事业,这比什么都重要。”春节刚过,作为大学第一批自愿转改文职人员的现役教员,刘涛的选择在学院引起不小轰动。
论困难,他不比别人少,妻子体弱,女儿刚满一岁;论资历,不比别人低,他是一名有着23年军龄的老兵;论能力,他让多数青年教员望尘莫及,进站当过博士后,研究方向“新型电磁超材料及在天线中的应用”在社会上炙手可热,作为主研人员曾参与国家和军队级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因为专业原因,他面临转改文职人员。不少身边人相信,如果他选择自主择业,将拥有更丰厚的收入和更安逸的生活。
军队谋打赢,非一线作战部队干部转改文职人员是大势所趋。面对改革浪潮,刘涛看得透彻,想得明白。“事业都是一样干,真正想专心教学、做点学问,就得心无旁骛。”刘涛的话发自肺腑。作出抉择前,刘涛想了很多。他常常想起从部队选调回院校时的情景,想起第一次在军校上课时的情景,想起第一次参与重大科研项目时的情景。每一幕,都让他眼眶湿润、心怀感恩。
步履匆匆,打开家门。每次一开门,女儿就紧张地盯着门,然后紧紧抱着刘涛的腿,生怕爸爸又要很快离开。妻子嗔怪他一走孩子又得哄半天,刘涛跟妻子说,他对军队教学科研事业的爱恋,就像女儿对他的这种眷恋,有一种孩童般的不舍。
2015年,刘涛从部队选调回学院,在此后3年里成绩斐然:担任原总装武器装备探索转化项目课题组主要研究人之一,所负责的某设计项目成为当年空装唯一一个转化应用项目,编译的专著《下一代天线设计与工程》也顺利出版。
院校调整改革教研室重组后,刘涛高票当选微波天线教学组组长。现役干部转改文职人员政策出台后,他一下子被推到人生的十字路口。每到彷徨犹豫时,他就不停地问自己:当初为什么选择参军入伍?思前想后,他给了自己一个坚定的答案:无论身穿什么服装,我心依然是“空军蓝”。
新学期伊始,他继续承担两个本科班和一个研究生班的课程教学,一个装备科研项目也即将结题。做出转改文职人员的抉择后,他没有给自己因为转改而懈怠的理由,而是立足做更优秀的自己,每次备课都有新发现,讲义也在不停地“更新换代”。三尺讲台上,刘涛凝视着幻灯片上那款配置了他参与设计的天线的某新型战机,百感交集地说:“多少人都没机会碰得了这款战机,我真够幸运,脱了军装依然能天天和它打交道。”
火箭军工程大学基础部博士教授王忠——
解甲留营,仍可长缨在手缚苍龙
■张泽军 本报特约记者 钟福明
夕阳西下,古都灞上。
火箭军工程大学基础部教授王忠像往常一样,沿着校外的东山开始长跑。从2010年开始,他坚持每周长跑至少三四次,每次短则三四公里、长则八九公里。
人生犹如长跑。出生于教师世家的王忠,从小学到高中、从本科到研究生、从学校首批博士到两进博士后流动站,一路“跑”到了学生身份的“最高级别”。
作为老师,他一步步从讲师干到教授,还担任过教研室主任。一路“跑”来,王忠先后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教材2部,国防发明专利3项……去年底,因工作成绩突出,他荣立三等功。如果没有这次不期而遇的转改文职,如果不在基础部这个将来全是文职人员编制的单位,王忠很可能会穿一辈子军装。
“主任,转改文职算我一个。”新学期伊始,王忠第一个跑到部主任陈会林办公室,表明自己转改文职的决心,这让陈会林既惊喜又意外。
“我的思想工作就不用做了,我转改的原因,一是能接着把我还未完成的科研项目继续进行下去;二是我出生教师世家,喜欢老师这个职业,不管衣服怎么变,但岗位没有变,育人使命没有变。”王忠干脆利索地回答道。
其实,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王忠并不是没有犹豫和徘徊过。此前,他甚至给校领导打过电话,想调回原来所在的专业院系。“如果大家都‘跳槽’,工作还怎么干?转改文职人员后,不影响干事业。”校领导的话,让王忠陷入沉思。
那段日子里,王忠把现役干部转改文职人员的政策宣讲视频看了一遍又一遍,认真分析着自己的实际情况:家庭方面,孩子已上大学,爱人就在驻地工作,不存在两地分居、经济拮据等家庭困难;工作方面,自己对弹载计算机的研究只完成了CPU设计,还有总线、测发控软件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为教授,即使去不了专业院系,还可以选择退休或自主择业。”作为学校第一个教授级别主动申请转改的对象,王忠的选择一度在学校引发冲击波。一些同事、同学打来电话劝他,但更多的人还是支持,因为他们知道,王忠认定了的事一定有他的道理。
“若以小利计,何必披征衣?如果不是热爱军营,早在博士后流动站时,我就有留在地方研究所的机会;若图安逸可以选择退休,我只是感觉自己还能干一点事,不能白白浪费几十年。”对于转改文职人员,王忠最看重的是军营的环境与平台。他说:“科研好比一场接力赛,最怕‘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如果选择走出去,自己的科研可能就要另起炉灶、从头再来,几个来回折腾下来,怎么也得花五六年;如果选择留下来,不仅团队在这里,实验资源也在这里。更重要的是:解甲留营,仍可长缨在手缚苍龙。”
跑完步,洗个澡,看完新闻联播,就去加班。转改文职对象名单上报后,王忠的生活变得更加规律。开学后,他一有时间就扎进实验室,围绕弹载计算机的总线反复进行仿真实验,对其性能的兼容性、可扩展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估分析。看着一块块印刷电路板,他信心满满地说:“总有一天,我亲手研制的弹载计算机,会像自己的心一样,一直伴着导弹飞。”
陆军装甲兵学院信息通信系博士讲师尚世锋——
身份改变,情系战场志不移
■本报特约记者 吴继宏 通讯员 李 琪 陈 昊
时针指向凌晨两点,尚世锋取下眼镜,揉了揉通红的双眼,继续查资料、编教案。连续两个月的加班加点,尚世锋和战友如期完成了陆军首期某型装备培训班的教学准备任务。
工作连轴转,尚世锋累并快乐着。用他的话说,铁心转改文职,没有私心杂念干扰,只想一门心思把课上好。
年初,学院干部转业工作开始后,尚世锋第一个向学院递交了转改文职人员申请书:“面对军队改革大考,大家都难舍这身军装,但总得有人作出牺牲。我非常热爱教员工作,虽然衣服换了,但我依然能够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为实现强军目标作贡献,这让我很满足。如果有一天战争来临,需要上作战一线,我依然义无反顾!”朴实的文字透露出一名普通教员的赤诚之心。
“再过两年退休多好”“选择自主择业,可以马上排队分房”“凭清华大学的博士学位和所学专业,到地方找份高薪工作不在话下”……尚世锋主动提交转改文职申请后,不少亲朋好友主动帮他算经济账、待遇账,分析转与不转的利弊。远在老家的父亲得知消息后,也打来电话劝说他慎重考虑。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是部队培养我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没有部队的培养,就没有我现在的成绩。改革在即,身为一名老党员,我们不能只考虑党和军队为我们做了什么,也要问问自己能为党和军队做些什么。”尚世锋质朴的话语背后,透着无悔的坚守。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自2012年底博士毕业选调到学院任教,尚世锋一直从事战术通信系统运用与保障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参加某新型通信系统故障诊断、某新型模拟训练等10余项重大科研任务,给各层次学员主讲30门主干课程,多次到清华大学等名校进行示范授课和教学交流。他课时量在全系一直排第一名,只要有去部队培训的任务,无论什么时间接到通知,他总是抢着上,从不推辞。“老尚了解部队、熟悉装备、热爱教学,是个难得的好教员。”提起尚世锋,同事李红领竖起大拇指。
采访结束时,记者注意到尚世锋办公桌上的工作计划表,3月份的工作计划写得密密麻麻:18日,全天有8节授课任务,晚上坐火车去外地参加会议;19日上午,某新装备研讨会,下午赴某集团军对接军事职业教育在线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身份即将转换,尚世锋为战教战的步履依旧铿锵有力。
“在改革中经受锻炼和考验,我们应当以平和心态、良好状态和冲锋姿态,争当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尚世锋对记者袒露心声:“在改革的大棋局面前,我们想想当初来部队是为了什么,作出抉择也许就没那么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