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看不见的高度


■黄咏梅

历史的轮廓在一次次回望中,逐渐清晰;战争的记忆在一次次直面中,鲜活生动;而红色的基因和英雄的精神就在这回望与直面中,涌动于我们的心底,矗立在灵魂的深处。

“解放”,这是一个承载着太多历史信息和情感质素的词。漫长的岁月里,它身后的血色和硝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经意的提念和惯性的讲述中,渐渐隐去。时过境迁,作为青年作家,当我亲身走进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历史现场,踏访战争遗迹,参观纪念馆时,解放战争那段悲壮雄浑且辉煌壮丽的历史依然深深触动、震撼了我。

从平津战役纪念馆出发,东出山海关赶赴辽沈战场,再南向奔赴淮海战役故地采访。我坐在大巴车上,车窗外或是明朗的暖阳,或是葱郁的树木,或是人流如鲫的都市。这些景物如此具体,如此稀松平常。然而,很多个瞬间,我对这些明白无误的景物,竟然产生了些许恍惚的陌生感。我总是会想,这一切,如果没有经过那些无比艰苦而关键的彼时彼刻,今天的我们又会置身于怎样的此时此刻?我知道,我是在缅怀那些烟消云散的历史存在。

战争是具体的,敌方我方,壁垒分明,是硝烟弥漫、血肉相向;而“解放”,则是肉眼看不见的果实,如鱼获得水,如雨滴入河流。解除束缚,得到自由或发展,我们享受的这些看不见的“得到”,正是当年浴血奋战的士兵坚如磐石的信念。在一次又一次死守阵地和以少胜多的攻坚激战中,这信念就是屹立在他们意志里的坚强堡垒。

午后,我们一行来到了黑山阻击战纪念馆。这场在世界军事史上声名显赫的战役,如今以断章、碎片的形式,静静地陈放在玻璃柜里边。在我的认知里,总是执拗地将黑山视为一座巍峨、险峻的山,只有这样才能匹配这场惨烈、艰险的阻击战。然而,黑山的海拔竟然只有101米,相当于20层楼的高度。20层楼,现在只需要一辆云梯消防车就能攀上的高度。而这个高度,却曾经是战士们用血肉之躯争夺来的关隘。三天三夜的鏖战,这场以少胜多的关键胜利,加速了解放东北的历史进程。

走出纪念馆,我沿着蜿蜒的山路慢慢走,几乎感觉不到是在爬坡,平缓而平和。走了将近10分钟,就看到了矗立在蓝天之下塑成101数字的纪念碑。汉白玉的碑身在阳光的照耀下分外夺目和圣洁。也就是说,我用轻松的10分钟,就登上那个当年一米一厘的征服都需要付出巨大代价的黑山高地——一个甚至不能用山来形容的地方。

僻静的角落里,一块石碑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走过去,才看清石碑上的字:黑山阻击战101高地遗址。几乎同时,我发现了在石碑侧一道窄窄的壕沟,这就是当年的战壕。我的心为之一震。就这么一道浅浅的、窄窄的、凹凸不平的沟,似乎一步就能跨越,却是战士们用生命拼死守护的阵地。“实际上,这里的海拔已经没有101米了,大概只有90来米”。当地一个文史专家在不远处轻声对我说。当年的炮火还是将山炸矮了一些,这是战争造成的山体“伤残”。我的心中一片肃然,蹲下身去,摸了摸那些泥土,就像触摸着一个老兵粗糙而温热的皮肤。

离去的路上,我一次次回望那座“101纪念碑”。蓝天之下,银白色的碑身已经跟云连在了一起。那一刻,我看见了那些永存于我们心中的看不见的高度,看见了那个长留于人们坚定信念中的精神高地。它真的跟天一样高了。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