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军人修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倘无千里能,可为伯乐功


■张艺赢 王 磊

●抛却私心,一心为公,才是“伯乐”最需要的品质

成事必先得人。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人才必不可少,必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然而许多事实表明,人才往往不缺,缺的是能识人善荐人的“伯乐”。正如唐代诗人韩愈所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没有伯乐的识别和推举,千里马再多、能耐再大,往往难有用武之地。

然而,“伯乐”何在?人们常说英雄识英雄、英雄重英雄,似乎只有已经施展开拳脚、有所建树的人方能当“伯乐”。比如,三国时东吴的四位英杰,周瑜荐鲁肃、鲁肃荐吕蒙、吕蒙荐陆逊,可谓英雄惜英雄,四人都成为东吴的中流砥柱,堪称一段佳话。但是,《容斋随笔》中又言:“自古将帅,未尝不矜能自贤,疾胜己者。”大意说,自古将帅,大都夸耀自己是贤能之人,没有不嫉妒超过自己的人的,更别提举荐了。比如庞涓,明知孙膑才干胜过自己,却怕把他举荐给国家影响自己的地位,以至于设计陷害,最终逼得人家效力他国,危害何其大也!

做“伯乐”最需要的是胸怀宽广,有大胸襟、大格局,有一颗为国举贤荐能的公心。毕竟,有时举荐的人才胜过自己,很可能会取代自己的位置,在某种程度上损害自身利益。就像鲍叔牙,齐桓公本来想任用他为相,但鲍叔牙为了国家利益,竭力推荐才能胜过自己的管仲。最终,虽然鲍叔牙失去了相位,但管仲却辅佐齐桓公使齐国走向强盛,称霸诸侯,鲍叔牙则因为能够为公荐贤而为后世景仰。可见,抛却私心,一心为公,才是“伯乐”最需要的品质。

其实,当“伯乐”并不难,有时但存一颗为国为民荐贤之心足矣。战国时,秦国的景监虽没有多大能力,但他却冒着惹恼秦孝公甚至被杀头的风险三次举荐商鞅,最终为秦国变法图强铺平了道路;赵国的缪贤也无治国安邦之才,但恰恰是他向赵王推荐了关键时候能“完璧归赵”的蔺相如,为赵国发掘了一个栋梁之材。同样,秦末汉初的萧何,并非统领三军的帅才,但恰恰是他月下追韩信,为刘邦举荐了这位能征善战的“千里马”,最终协助刘邦战胜项羽等诸侯。

为国为民,未必人人都有千里马之能,但人人可为伯乐之功。当年,鲁迅曾号召国人多为“泥土”之功,为培养天才出力,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今天,我们同样应有“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多为伯乐之功,让更多的人才喷涌而出,让能干事善成事的人用当其所。如此,我们的事业就一定能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