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战略的交汇点,往往内含经济社会发展的乾坤。当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遇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会激起怎样的波澜?
在中关村、中国(绵阳)科技城,一批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科研机构、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基地、军民融合科技园区纷纷涌现,探索建立了跨军民、跨部门的军民融合创新模式;在载人航天及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导航、快舟卫星发射系统、量子通信卫星等一批科技重大项目和工程背后,军民协同攻关,当惊世界殊;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军工集团等各类创新主体,人们投身科技军民融合的士气渐长,并取得较好成效……就像一颗落入平静湖面的石头,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正在科技创新的湖面上掀起万千波澜。随着时间的延伸和空间的扩展,我国科技实力将显著增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水平将有效提升。
站在新时代的坐标点上,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领域军民融合的成就,不禁深感,在科技创新领域融合意识日渐增强,融合氛围日益浓厚,融合实践不断丰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正给科技创新领域带来新气象、新风尚。
没有深层次的融合,怎能真正激活科技创新领域一池春水。当前,我国军民融合正处于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期,在世界主要大国基本完成军民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科技创新领域军民融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说机遇,科技部和军委科技委发布《“十三五”科技军民融合发展专项规划》,科技军民融合纳入国家规划,科技创新领域军民融合大有可为。谈挑战,未来5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的转型发展期,恰逢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两大体系动态调整期间,实现科技军民融合,就像“空中加油”,难度可想而知。
真抓实干,紧抓快干。激活科技创新一池春水,靠干不靠说。当前,要完善体制机制,统筹科技创新领域军民融合规划,把军队建设融入国家发展的大盘子;加快实施科技军民融合重点专项和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在军地之间、军民之间,互通有无,资源共享;知识产权和军民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更要跟上,探索建立军民融合新型科研机构,创新科技军民融合第三方服务等。
追问过往的勇气,我们共同展望未来。
3月2日,十九届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成为推进军民融合的重要战略任务;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对于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更是颇为关注,发出了许多好声音,提出了许多“金点子”。如果说科技军民融合在国家层面是宏观而丰富的,那么代表委员眼中的科技军民融合是生动而具体的。代表委员们可以佐证的是,科技创新领域的军民融合,正从文件走向实践,从政策走向现实,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在未来科技创新的大潮中,由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引发的波澜必定久久不会平静,且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产生积极长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