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中国边关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铁树”旋转,雷达兵的恒久坚守


■本报特约记者  胡晓宇  通讯员  张少平

初春,西北某关隘,海拔3267米,驻守在这里的西部战区空军雷达某旅某雷达站,笼罩在袭人寒气中。

七八级大风每天铺天盖地,狂风掀起的沙砾打得脸生疼,只有顶风旋转的雷达天线,宛如“铁树”,给春寒料峭的关隘平添了一抹春的气息。

“报告指挥室,××批上报,大型机一批一架!”一大早,雷达阵地弥漫的战斗气息便冲破凝寒。

雷达方舱内,操纵班长、四级军士长刘锐坚,熟练操控设备监控目标动态;指挥室里,指挥员、站长朱江与上级指挥所沟通判定,连续准确的空情,有序上传……

“任务验证了我们的实战能力,更检验了既定的雷达探测威力。”朱江黝黑的脸上洋溢着自豪。他说:“这部性能先进的新型雷达,还是2015年秋天,雷达站奉命从西北某重镇移防至此时架设的。”

回忆起刚移防时的情景,这位兰州大学毕业的国防生,语调沉着:“阵地上,孤零零伫立着一排简易板房,狂风袭来仿佛随时会被卷走;冬季严寒,从阵地回到板房,战士们的睫毛上凝结着白霜”……

“不惧苦寒,扎根实干,誓创佳绩”的“板房精神”,正是在那时叫响的——官兵们强忍高原反应,建阵地、架雷达、担负战备任务。

寒风刺骨,架设雷达天线,在荒野中待上一天,战士们冻僵的脸如针扎般刺疼,但乐观的笑声总能响彻云霄,温暖严冬。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铁树”顶风冒雪傲然旋转,作为全旅唯一的“板房雷达站”,难道只能靠艰苦出名?

“要对得起我们吃过的苦!”有着16年军龄的吉林籍老兵曼树冬的一席话,点亮了官兵的心灯,一场向战而练的攻坚战打响了!连队主官自选主战专业,与战士一起练、一起比,训练电脑大伙儿抢着用……

去年春天,暖日晴风初破冻,高寒缺氧的阵地沸腾了!

副站长陈鹏飞从旅里领回了“军事训练一级单位”“先进基层单位”等奖牌,全站官兵兴高采烈地将奖牌悬挂起来,一张张面庞漾起幸福的微笑。

“铁树”旋转靠硬功。在改革大潮的搏击中,雷达站官兵获得了砥砺前行的无限张力。

雷达操纵员、四级军士长罗元进,2016年底作为“精武尖子”调到雷达站。为了适应装备性能不同的新情况,他每天上机熟悉兵器性能、航路地标,坚守45天后,便能单独担负战备任务,成为战勤“一号班”成员。

再后来,他将自己多年探索的空情保障绝活,传授给年轻战友,将操作员判定复杂目标速度提高了一倍,“混批错情”几率明显减少。

“较真!较劲!”如今,训练室内,罗元进时常利用休息间隙,按照新大纲标准展开强化训练,“新标准、新挑战,要把装备潜能挖掘到极限,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这名34岁的雷达兵眼神坚定。

“95后”报务员、上等兵万培祥,也有属于自己的奋斗故事。

几年前,因“身体原因”未能参加军校考试的万培祥,曾一度情绪低落,朱江专程带他到驻地附近的“湟鱼洄游观察点”参观,感受湟鱼逆流而上的壮观场景。

那次,万培祥猛然醒悟。回到宿舍,他写下感悟文章《飞跃的生命》,抒发了内心的触动,也坚定了奋进拼搏的信心。

从那以后,万培祥值班训练充满激情,一举夺得“报务专业考核第一”的好成绩!新年伊始,他和战友纷纷摩拳擦掌,期待在练兵备战中实现新飞跃。

好消息接踵而至。年初,雷达站新营房落成启用,官兵们搬离了活动板房,但“砺剑高原织天网,战风斗雪展豪情”的使命责任,已如绿树般深植心中。

三个月来,雷达技师、三级军士长靳亚伟,一直单独担负战备值班任务——另2名技师探亲休假,他必须坚守战位。

室外滴水成冰,某新型雷达出现故障,靳亚伟顶着寒风上阵地抢修。这名有着18年军龄的老兵,不顾长年坚守阵地患下的关节炎,在寒风中一待就是一天。

春节前夕,妻子带着5岁的儿子,千里迢迢上阵地陪靳亚伟过年。抵达那天,因为战备任务他没能去接;母子俩走时,他又因战备值班没能去送……

“雷达兵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无论部队改革,抑或阵地移防,雷达天线不能停止旋转!”一遍遍凝视妻儿的照片,靳亚伟语气铿锵。

“住进新营房,但‘板房精神’不能丢!艰苦奋斗的激情要越燃越旺!”乔迁新居后的第三天,在雷达站组织的“再立新功”主题演讲上,报务员、上士杨柴军的激昂演讲,引来阵阵热烈掌声。

这个春天,杨柴军给自己定下新目标——在练兵备战中,当一名真正的尖兵。

西北春来晚,“铁树”报新春。新大纲施行后,训练难度增加、任务加重,雷达站官兵加快练兵脚步。再过几天,等冻土融化,他们要在阵地上栽种一片油松林,种下绿色也播种希望。

葱郁的小树,将和官兵一道迎风成长,和“铁树”一起报新春!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