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悠远的川江号子,从极目处传来,一声高,一声低……
穿过历史的三峡,“中国号”巨轮驶入新的水域。站在今天的方位上,那纤夫坚韧跋涉的身影,应是最早、最写实的中国故事的水墨画,是最浓缩、最激荡的奋斗精神的演变史。
在两会胜利召开的这个春天,我们奉献读者的正是这样的文学版图:在历史的河床上,我们这样走过!勒嵌在崖石上的深深纤痕,呈现了生活的纵向流程,“杭育—!杭育—!”的号子里,传达出新时代所需要的精神气质。
长河之上,田野又是一片盎然。女作家班琳丽以细微的生活观察和精当提取,用近似风俗画的笔触讲述:军人值得全社会的尊崇,乃因为他们担当着时代风气的先锋;而在冰雪初融的高原,一个列兵打开心扉,仿佛一枝独秀,向我们报告边关春的消息。
“我们阅读小说,其实更多时候,并不是为了欣赏作者的趣味,抑或结构或风格的优雅,更不是为了语言的精到,或者思想的崇高,而完全是另外一种东西:那就是它们提供的神话共鸣、它们的原型魅力。”
曾记否,风雪夜,我们说书……而今,风和日丽,我们读时代激流下,那人,那奋斗的风流!
插图 朱 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