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快乐广角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在内蒙古八千里边防线最西端,一群最可爱的人与石为邻与木做友,用石头和枯木营造出精彩的军营文化氛围—

“捡”来的快乐


■郭卫城 殷鹏钊

方 汉绘

“‘南天一柱’最准确,代表我们勇攀高峰。”“同意同意!”“这个好,有气势!”

前不久,笔者走进北部战区某边防旅“清河口模范边防连”采访,远远就看到一群官兵围着一块石头“品头论足”。上前一看,原来连队举办“戈壁奇石”展览会,大家正为石头命名。

戈壁滩最不缺的就是石头,官兵还没看够?

“这些石头可不一般,都是连队官兵慧眼识中的宝贝。”指导员杨浩介绍,“大家个个自比奇石专家,赏得带劲着呢。”

该连驻守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方圆百里无人烟,大自然亿万年的鬼斧神工,形成许多奇石。几年前的一天,连队老指导员陈宝带队巡逻,途中无意间发现了一块石头,它的纹理酷似“八一”字样。看着大家对这块石头爱不释手,陈指导员灵机一动,戈壁滩上不乏奇石,何不围绕石头做些“文章”?

从此,巡逻执勤、周末假日,捡石头成了官兵一大乐事。大家发掘那些会说话、会传情的奇石,不辞艰辛地将一件件宝贝石头背回营区。大的,放在“奇石园”,刻上名言警句,寄情励志;小的,简单雕刻,搁在窗台,赏心悦目。有些官兵,还把捡来的玛瑙石制成装饰品,寄给远方亲友。

下士王强捡到的一块石头,格外吸引笔者目光。那年,新兵下连的他第一次随队巡逻,在✕号界碑附近发现一块石头,形状很像中国版图。王强如获至宝。他在石头上用红五星标出“北京”“清河口”的位置,又用红线把两个点连在一起,大家为其命名“祖国”石。

“你看这块叫‘毛肚’的玛瑙石,它出生在两亿年前,造型特别像羊肚,是我从十几公里外的一个河槽里捡到的。”四级军士长游清华,俨然一副国宝守护人的架势,“捡石头,不能什么都捡,一块石头拿过来,先辨石质,再看品相。造型好,有特色,观赏价值才高。”

一块石头,一个故事,一份快乐。说起捡石头,大家一个个打开了话匣子——

“想要捡到一块好石头,目光得敏锐,还得有好体力。”

“上次我用捡到的石头刻了个‘年年有余’送给老爸,他乐坏了。”

“我们用这些碎玛瑙铺了一条‘强军路’,像不像玉石按摩垫?每天训练完了在上面走一走,特别惬意。”

展览会上,官兵们用“金鸡独立”“我心永恒”等一个个鲜活的名字,赋予沉睡千年的戈壁奇石新生命。杨指导员说,官兵聚在一起,品的是人生经历、历史沧桑,评的是人生感悟、生活真谛,颇有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感觉。

胡杨根雕,是清河口官兵另一个亲密“伙伴”。

驻地额济纳是全国胡杨林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巡逻路上,官兵们顺手捡回一些特殊造型的胡杨枯木,业余时间坐在一起琢磨构思,动手雕刻。

连队官兵做根雕、赏根雕成了传统,甚至有个代代传下来的“根雕室”。这些作品虽然不够专业,但每件都各具特色:奔腾的骏马、翱翔的雄鹰、行走的骆驼、威武的战士,惟妙惟肖。

笔者正在参观,军驼饲养员王法“赶”着他的“骆驼”来了:他手里这件根雕“骆驼”,引颈张口,昂首伫立。王法一脸骄傲地介绍:“这是我最喜欢的作品,还有段‘救命之恩’的故事呢。”

那天早晨,一阵黑风暴来袭,身材瘦小的王法被风吹出去好长一段路。凑巧遇到正逆风而行的驼群,他拼命抓住骆驼尾巴,这才安全回到营房。

胡杨默默守边关,骆驼坚韧不怕难。胡杨意志和骆驼品格是边防官兵精神的象征。王法爱惜地摸摸根雕:“虽然雕刻水平一般,但我觉得这个最有意义。”

大漠偏远,边关寂寥,品奇石、赏根雕,人潮涌动、热热闹闹。看着这块块奇石、件件根雕,笔者仿佛看到连队官兵忙碌创作的身影,脸上那阳光灿烂的笑容。热爱生活的他们,用笑声和艺术为自己打call,让寂寞空旷的大漠边关洋溢着满满青春活力……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