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职方阵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解放军第255医院护理科研小组集智攻关

在护理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本报记者 郭晨 赖瑜鸿 通讯员 王礼光

隆冬时节,冀东大地天寒地冻。薄暮时分,走进解放军第255医院护理科研小组活动室,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小崔,检查一下开题报告还有没有要修改的。”“小李,上周要求查找的科研资料找到了吗?”“咱们几个碰碰头,看看这个装置还有哪儿需要改进……”医院护理科研小组长丁美宁正在忙不迭地“摆兵布阵”,11名小组成员在她的指挥下紧张有序地展开各项工作。

“去年年初,护理科研小组在医院党委的大力支持下组建成立,清一色由护士组成,绝大部分成员没有任何科研经历,几乎是从零起步。”院长樊晓斌介绍说,在面临军队改革和人员调整的关键时期,医院心无旁骛把战创伤救治放在中心位置,对科研工作一如既往给予大力支持。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大家围绕战创伤急救护理难题,利用业余时间加班研究攻关,目前已有1项成果申报国家专利,其他多个科研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展开研究。

布置完工作后,丁美宁告诉记者,围绕践行医院姓军为战的卫勤保障导向,护理科研小组确立的目标就是要打通战创伤救治通道最后一公里,为官兵练兵备战提供细致入微的卫勤保障。她拿出一个与洗发水瓶相似的瓶子告诉记者:“这就是申报全军后勤科研立项的一体式眼战伤冲洗装置,可别小看了这个小瓶子,它里面可设置了不少‘机关’,可以有效解决眼战伤冲洗的大问题。”

“眼睛是人体最脆弱的地方,一旦在战场上被化学毒剂沾染或受到火器等损伤,需要第一时间进行冲洗治疗,否则就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甚至失明,使官兵迅速失去战斗力。”丁美宁介绍说,在长期的护理过程中,她们发现目前普遍采取的眼战伤冲洗办法步骤烦琐耗时,且存在无法根据伤情准确掌握药液冲洗力度等问题,影响救治效果。

发现问题需要慧眼,解决问题则需要勇气和恒心。尽管问题早已发现,可之前大家顶多是抱怨两句,并没有真正静下心来研究解决,直到科研小组成立,事情才有了转机。“官兵的生命健康等不得,战创伤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我们马上要研究的课题。”基于此,科研小组创立伊始,丁美宁便带领大家毫不犹豫地把解决眼战伤冲洗问题作为首个研究课题。

没有基础就从头开始,遇到难题就互相学习探讨。在此后3个月的时间里,丁美宁组织大家利用业余时间上网查资料、构思设计原理和草图,大家加班加点工作。经过努力,该课题立项报告按时上报。事后,大家都感慨丁美宁就像高铁一样,跑得太快追不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后续不断调整完善,一款操作简易、轻巧便携、压力可控的眼战伤冲洗装置样品终于问世。经试验,该装置在数秒内即可有效冲洗眼结膜囊,单兵亦可独立操作。去年8月,该成果成功申报军队后勤科研立项,这让科研小组的成员们激动万分。

“既然在部队工作,就要琢磨打仗的事。”在科研小组,每周关注现代战争发展趋势、学习战伤救治前沿课题、结合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是一条雷打不动的制度。“其实每个人大脑中都有一个‘小宇宙’,所欠缺的只是一个导火索,一旦想办法引燃它,就能爆发出巨大的能量。”丁美宁说,科研小组的很多灵感就是在这样的讨论中迸发出来的。

提到正在研究的免脱卸旋转式背囊,护士长崔智婧体会尤深。在汶川抗震救灾时,她们组成的医疗小分队到乡村巡诊,由于群众看病需求多,经常遇到该带的药品没带够,而且由于背囊里放的药品过多,找一种药品有时要翻来覆去找,给巡诊带来很多不便。

“要是在战时遇到这个问题,耽误的可是官兵的生命。能否设计一种内部空间独立、定位迅速、功能齐全的野战卫勤背囊解决这个问题?”在一次讨论中,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浓厚兴趣,并当场决定成立课题小组专门进行研究,目前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随着研究的深入,为了应对不断发现的难题,现在科研小组已经划分为6个课题小组,每个组都承担着两至三个子课题。”眼科护师李冬梅告诉记者,团队目前正在开展“多功能电子眼”“抗休克速热复温带”等多个课题的研究,虽然任务很重,但有军队鼓励科研创新的氛围,有医院和护理部领导的关心支持,大家的工作热情日益高涨。

结束采访时,科研小组的成员们告诉记者一个好消息,医院正在筹划为她们设立专门实验室,助力科研项目在新的一年里早日取得突破,形成造福官兵的实用成果。

(图:护理科研小组正在进行课题阶段汇报。 丁美宁摄)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