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中国词儿”具有“世界范儿”,不仅折射出中国国力的提升,更折射出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其使用和传播也折射出历史的变迁。
在刚刚过去的狗年春节,不管是从海外报道量看,还是从搜索热度研究,“春节”一词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接受度都较往年有了较大提升。当包括各国政要、体坛明星在内的各界人士操着不同口音,用中文说出“新年好”“拜年”“对联”“饺子”等词汇时,当春节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假日时,人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中国春节已成为世界节日。
不仅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中国传统节日,也在世界广为人知,这些“中国词儿”也有了“世界范儿”。此外,以“人民币”“元”等为代表的经济类词汇,以及“高铁”等科技类词汇,越来越多地被其他国家人们所熟悉、所借用。有的词汇,如“红包”“网购”等,在海外年轻人中认知度很高。
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历史上,汉语的“丝”和“茶”,早就被世界上许多民族所熟悉。17世纪下半叶,“法国是欧洲最大的强国”,给世界输送了一大堆词儿,如“小夜曲”“大衣”“战役”等。
用唯物史观的方法观察和分析语言的变化,可以概括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越来越多的“中国词儿”具有“世界范儿”,折射出新时代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正如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所说,以前,对于一些国家的老百姓来说,中国只是一个概念;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各国在贸易、投资和旅游等各方面的合作多起来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中文、用中文。
而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影响力的日益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产生的影响世界的词汇,如“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获得国际社会广泛的认知和理解,多次被写入联合国重要决议。2月17日,中国外文局首次发布的《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报告》显示,“中国梦”“中国道路”等一系列以“中国”开头的政治词汇,在国外有很高的认知度。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政治词汇通常有比较成熟、相对固定的官方译法,但以汉语拼音形式出现在国外的中国词汇也越来越多。“中国道路”“中国梦”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词汇的拼音形式,在海外都有相当高的认知度。2015年4月22日,荷兰报纸首次使用“一带一路”的汉语拼音“Yidaiyilu”以来,使用这一拼音形式进行报道的外媒已有30余家。
“一切名词都是现实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越来越多的“中国词儿”具有“世界范儿”,更折射出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历史上,汉语曾“大量吸收借词”,如“巧克力”“沙发”等。西方列强的入侵,也使“洋泾浜”式英语一度在中国大行其道。但是,当今世界的“汉语热”,与西方伴随军事入侵和经济掠夺的“文化入侵”“文化殖民”有着本质区别。无论是“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略显抽象的概念,还是“一带一路”等指向更为具体的词汇,都体现着平等互利共赢、共商共建共享的中国主张,反映了建设美好世界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换言之,世界流行“中国词儿”的背后,是各国人民对中国理念和主张的认同与赞许。
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在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展望未来,将有越来越多蕴含和平发展“正能量”的“中国词儿”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