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摸清了自己部队的脾气,又摸清了敌人部队的脾气,指挥战争就比较有把握,就能打胜仗。”研究透作战对手,盯住敌人练兵,是练兵备战的基本要求。谁了解对手更多一些、更准一些,谁训练的针对性就更强一些,谁对战争胜利的把握就更大一些。苏联卫国战争,朱可夫曾有一句充满自信的名言:“我不知道德军将要行动的计划,但是根据对情况的分析,他们只能这样,而不会有别的做法。”预先研判出敌人“只能这样”,在战场上就能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拖着敌人的辫子打。
英国军事学家富勒说过,打仗要“时刻观察细枝末节,看透敌人的灵魂”。不彻底把对手研究透,只得其表而不求实,战时就难免仓促上阵、盲目应对,在战场上吃大亏。甲午海战的失败,一个深刻教训便是不察敌情、不知对手。在大清主战派眼里,“日本不过蕞尔跳梁小国,无足轻重,以堂堂中国奋练海军经今十余载,岂不足一战也。”相反,日军却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发挥得淋漓尽致,开战前的二三十年间,“遣人四出侦探中国情形,以为用兵张本”,对清王朝的军火生产、军事设施及部队训练等情况了如指掌,甚至“比中国人自己更清楚地知道每一省可以抽调多少人作战”。
历史如镜,鉴往瞻今。当前,仍有个别同志对手意识不强、敌情观念不深,对强敌研究不够透彻。有的对作战对手的了解还停留在“过去式”,大多是查阅老旧资料、背记过时数据,对其新动向、新变化、新发展了解不深不细;有的一厢情愿地弱化对手,演训场上敌情设置过于简单,把对手的作战能力设想得过低。
不知对手,何来对策?制胜未来战场,重要的一条就是在把自己情况搞透的同时,把作战对手的情况搞透。只有用作战对手校正训练“准星”,始终瞄准对手练胜招,才能保证作战时全局在胸、处乱不惊、超前应对,夺取主动权。搞不透对手,实战化训练的“参照系”失去了准头,训练就缺乏针对性,更谈不上“今天的训练是明天战争的预演”。
摸清作战对手的脾气,必须因时而变、因敌而变,充分重视对手,高度关注强敌,切实搞清楚“敌人是谁、敌人在哪、如何与敌人过招”。要像庖丁解牛那样把对手的作战思想、作战原则、作战样式和主战装备战技术性能研究透,摸清对手强中之弱、优中之劣,做到胜敌于先。在训练中全面“显形”对手,把敌人的编制装备、火力运用、行动手段构思到对抗态势中,把敌人的兵力配置、火力配系、工事构筑、障碍设置等逼真地呈现出来,让部队在与强敌“交手”中探寻切实可行的克敌之策。
只有“眼睛里永远有敌人”,始终瞄准对手这个靶心,对手执“利矛”、我练成“金盾”,对手魔高一尺、我道高一丈,才能确保一旦交手即能有效应对、战之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