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年前还有比准备年夜饭更重要的事情,那一定是部队一年一度的评奖和颁奖晚会。
到了年根儿,空军驻渝航空兵某旅就要忙活评奖和颁奖的事儿了。这是旅里的年度盛典,是老部队的传统节目,军改之后,便由航空兵某旅传承下来了。
回家过年吃的是“物质”的年夜饭,旅里给官兵和家属们准备的这道“年夜饭”——评奖和颁奖晚会,则是精神的盛宴。
每年春节前,如果没有这道年度盛宴,大伙儿就会觉得过年缺了点什么,这个年过得不够踏实,甚至认为缺了点年味。
奖励的最好形式——
精神的年夜饭不可或缺
农历腊月十四晚,2017年“雾都雄鹰·强军尖兵”先进人物颁奖典礼暨迎新春文艺晚会在空军驻渝航空兵某旅礼堂隆重举行。
说是隆重一点也不夸张。整个礼堂张灯结彩,舞台上3块巨型荧屏彰显着晚会的档次,一不留神还真以为进到了央视“感动中国”的颁奖现场。
济济一堂的不仅有全旅官兵,还有不少家属,驻地领导也盛装出席,好一派过年的热闹景象。
给当选“强军尖兵”的官兵颁奖肯定是晚会的主旋律。旅长蒋佳冀和政委许加平,还有地方的党政领导以及部分家属纷纷上台颁奖,使晚会陡增了几分厚重感。穿插其间的演出,也相当精彩。除了官兵自编自演的节目外,地方一些文艺界人士也欣然前来助兴。一个曾多次参加联合国民间艺术交流演出、并多次登上央视舞台的变脸大师许二哥,向官兵们展示了精湛高超的民间艺术,更是把颁奖晚会气氛推向了高潮。
热热闹闹的不仅仅是气氛,也不单单是一项暖心的活动,颁奖晚会更像是擂响了战鼓,给人一种奋进的力量。
站在颁奖台的中央,飞行员周振宇掂出了手中奖杯的分量:时时处处要把心思聚焦在讲打仗、讲备战上,现在每次训练完都要总结哪里不行,反思与实战之间的差距。
获奖飞行员蒋世光也有着同样的感受:这个奖背后的价值理念就是“能打胜仗”这个标准,新时代需要新作为,我们的能力素质要跟得上随时遂行战斗任务的要求。
因在外地驻训而没有赶上领奖的飞行员李桂林,在电话里接受采访时说:“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外驻训,很遗憾没能到现场领奖。立足岗位建功,这也是对强军尖兵的一种要求。”
那天晚上,除了获奖者,旁观者也获得了满满的正能量。机械师童家福的女儿本来颁奖那天晚上要上自习,特意跟学校请假去参加了颁奖典礼。她说:“想见证父亲的这一个精彩瞬间,父亲是我学习的榜样。”
或许,晚会主持人在晚会结束时说的那一番话,更能代表官兵的心声:有一种力量,不需要言语,便能震撼你我;有一种情怀,不需要表达,便可温暖人心。
评选的价值取向——
一切向练兵备战聚焦
这是军改之后航空兵某旅第一次组织这项群众性的评奖活动。颁奖晚会结束,细心的官兵发现,虽然晚会精彩依旧,可评选活动的“风向”变了。
老部队以前组织的是“十大感动人物”的评选。“感动人物”身上那种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和克服各种困难的坚守,激励了一茬又一茬官兵。
随着岁月推移,回过头来检视那些年当选的“感动人物”,带给官兵的除了“感动”外,总有那么一丝悲情。一些“感动人物”,要么家里有人病故、亲人患重病,要么就是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不少官兵觉得,评选出的“感动人物”都该评,但与我们的主责主业有些割裂。
进入新时代,这项年度评选活动该怎样继续开展下去?新组建成立的航空兵某旅党委班子经过认真讨论研究后,达成共识:老部队好的传统要传承下去,但评选标准要调整,要把评选的价值取向聚焦到战斗力建设上。
“今年的评选要跳出以往单纯比吃苦耐劳的老套路,在‘感人’的基础上更要突出‘激励人’,把能打胜仗作为唯一的标准,一切聚焦打赢,一切瞄准战斗力。”政委许加平这样向记者坦露了今年评奖的“初心”,“不刻意追求眼泪,坚决为胜战者喝彩!”
在此次年度颁奖晚会上,官兵欣喜地看到,走上领奖台的个个都是战斗力建设的标兵:创新“大咖”、飞行员金伟,打开了大家创新的思路;战鹰守护神、机械员倪华星,让大伙儿看到了机务工作的精细;敢啃硬骨头的三级军士长李健林,敢为人先发表2篇论文,激发了官兵们的学习热情……官兵们从中获得的感受,不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激励和力量。
在当选的“强军尖兵”中,有一位坚持数年、为贫困学生捐资助学的士官,似乎离战斗力建设比较远。政委许加平跟记者解释说,给贫困学生捐资助学,是奉献也是大爱,也是战斗力建设不可或缺的品德。
颁奖晚会结束后,许多官兵对颁奖晚会给出了这样的评价:从“感动人物”到“强军尖兵”,变的是引领部队建设发展的理念,不变的是聚力强军兴军的初心。在与记者交流时,不少人明确了自己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在强军兴军的征途中,在部队战斗力建设上,不仅要比奉献,更要比贡献;不仅要比苦熬,更要比创新;不仅要比资历,更要比能力。
关爱的不同方式——
让爱温暖每一名官兵的心
颁奖晚会结束了,有关“评奖”活动带来的“震撼”并没有戛然而止,“颁奖”的舞台既有前置也有延伸。
评选活动向“强军尖兵”聚焦,但旅党委并没有忘记时时感动官兵的“人物”。在颁奖晚会之前,旅党委就为有困难的、坚守在平凡岗位默默奉献的官兵,献上了一道“物质”的“年夜饭”。
对一个遭遇不幸的家庭,给予资金上的资助,有时比给予一个荣誉来得更实在,也更有关爱和帮扶的效果。
四级军士长杨发安,是旅机务大队炊事班班长,他的孩子生下来后被医生检查确诊为基因突变,导致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值,如果想有好的治疗效果,需要进行骨髓移植,花费将达100多万元。去年,很多官兵自发为这位一心扑在工作上的老兵捐了款。组织也没有忘记他,在年前主动为杨发安申请了困难补助金。
年前,该旅还积极协调地方有关部门,帮助2名干部家属调动安置了工作,为3名官兵的子女解决了入学难的问题。去年9月,他们还专门协调驻地双拥办举办了一次拥军招聘会,为20余名官兵家属提供了就业岗位。
正是这些雪中送炭的工作,解决了大家的后顾之忧,给予同志们极大的帮助和支持,温暖了部队广大官兵的心,促进了该旅的战斗力建设步入了良性的建设发展轨道。
作为年终评功评奖的一项重要工作,该旅还在去年底从留用党费中支出一笔款项,用于看望慰问老干部、已故老党员的遗属,帮扶生活困难党员和官兵,使他们感受到了组织的关爱和温暖。
值得称道的是,即使获得荣誉奖励的官兵,组织也没有忘记给予他们实实在在的物质帮助。这次获得“强军尖兵”荣誉的两名官兵,因家庭生活较为困难,也得到了资金的补助。
情到深处爱意浓。年终岁尾,每一名官兵都渴望赢得奖赏。在官兵的心目中,最好的奖赏或许是一次知遇之恩,或许是一项荣誉,或许是一阵鼓励的喝彩和掌声,或许是一笔解决燃眉之急的补助金……不管荣誉有多大、物质帮助有多少,但每一份奖励和资助只要帮在了官兵的心坎上,就会化成前行的动力。奖赏各得其所,才能发挥应有效益,才能真正为部队战斗力建设提质增效。
腊月的雾都,遭遇了少有的寒流。记者在这个旅不仅感受到颁奖晚会的精彩纷呈,也感受到了流淌在官兵心头的那股暖流,奔涌在官兵行动中的那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