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际会在军工
2月2日,2017中国军工榜暨军工风云人物及军民两用领军企业颁奖典礼在深圳举行。这个由40万网友投票产生的榜单开业内先河:以民企主导,以市场化手段驱动,推动军民融合,促进军地交流,被业内外誉为“军工奥斯卡”。300多位院士、专家、军工风云人物和企业家,200多家各类机构参加盛会,可谓群英荟萃。
此次产生的两个重量级榜单“2017年度十大军工风云人物”和“2017年度十大军民两用领军企业”,背后都有许多富有军民融合启示的细节和故事,我们不妨一起边看边悟。
总师们怎样梦牵“国产化”
1.林宝军:“显微镜下”的苛刻
“拿个显微镜来,我要检查一下。”说这话的是中科院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林宝军。2016年,他在珠海某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实地考察这家企业的SIP三维立体封装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SDRAM)的生产情况。总经理颜志宇回忆,当时他们大吃一惊,没想到“这么大一个总师竟然事必躬亲、细致严谨到如此程度”!
今年1月12日,第26颗、27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林宝军带领的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团队抓总,在2017年完成研制。林宝军也因此入选军工榜“2017年度十大军工风云人物”。
珠海这家公司的SDRAM器件就被安装在这两颗北斗卫星上。2015年,企业向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做自我推介的过程中,对国产化元器件非常重视的林宝军一眼看中产品符合要求,双方就此展开合作。
尽管这家公司的产品多年前就在数家航天院所多个航天型号成功应用,但为满足北斗卫星的特殊要求,仍需进行各种试验和检测。现场紧盯每一个环节的总师要求“拿个显微镜来”,也在情理之中。不仅如此,“2000小时”寿命测试一分钟都不能少。
在中科院研发的北斗卫星上,电子系统核心部件的全部国产化正是依靠包括民企在内的众多厂家合力实现的。“全部国产化且能力更强。”2017中国军功榜颁奖现场,林宝军对民企产品赞赏有加,并不令人意外。
2.胡震:“被动选择”的良缘
另一位“2017年度十大军工风云人物”胡震,作为4500米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总设计师,带领以中船重工702所为主的团队,成功实现95%以上零部件的国产化。这一重大技术突破同样来自无锡一家民企。谁也不会想到,这家企业最初却是胡震无奈的“被动选择”。
这一关键技术的致命之处是有燃烧危险。研发团队2009年选了一家公司,但在2011年实验时,压力环境下发生了燃烧。胡震不得不重新寻找供应商,很多家企业也包括国企普遍认为技术上有难度。后来,他把目光锁定了无锡这家民企,“这家企业拥有国际先进技术,尽管以生产汽车用锂电池为主,但与我们一贯主张的安全理念很接近。”
即使“一见钟情”也要不断磨合。随后几年,双方一直在合作解决“如何生产出高压环境下安全可靠的锂电池”这一技术难题。颁奖现场,胡震感叹:“让民用汽车电池变成深海电池,走了很长的路,一路走得很艰苦!”重新设计电池结构,压力测试,对测试进行修正,全方位监测电池在深海环境下的运行状态,观察电流、电压、温度、形状的变化,改进芯片和电路的设计……他都记不清改进了多少次。
实践证明,这款锂电池在海试中表现非常出色,成功帮助“深海勇士”潜4500米的大洋深处。
3.刘静:苦寻“战舰隐身”术
中科院理化所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刘静也荣膺“2017年度十大军工风云人物”。他长期致力于室温液态金属研究与应用,对这一重大科技前沿的开拓和全新工业体系的创建作出了突出贡献,获得国际传热学界“终身成就奖”——威廉·伯格奖。
尤其令人关注的是,刘静带领团队与多家优势民企合作,将研发成果广泛应用于航天军工、智能制造、电子信息、医学工程等领域。
前沿创新科技怎样尽快应用于产业领域?刘静与北京一家科技有限公司展开深度合作,他兼任这家企业首席科学家,团队骨干研究成员于洋博士兼任主管技术研发的副总经理。这个团队研发了一系列基于液态金属的新型功能材料和增材制造电子设备。系列产品与传统电磁屏蔽涂层材料相比,具有电导率高、电磁屏蔽效能高、屏蔽频率范围宽、有效成分含量高等突出优势。
目前,经与军方接洽,产品完全满足海军舰队技术需求,应用后有望提高我军舰艇电磁防护及战舰隐身水平。
据悉,刘静团队还与云南一家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团队成员盛磊博士负责主管研发,开发出一系列液态金属散热技术,可广泛用于航天、军工、激光、核电等领域满足超大功率和超高热流密度的极端散热需求。
获奖企业的喜与忧
4.员工骄傲:“驻场”大军工
北京某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嵌入式操作系统为核心,定位于国防工业和工业控制等市场领域,开发系列化嵌入式系统软件产品。由其研发的“道系统”已经应用到国产新型战斗机和翼龙无人机、新型护卫舰、新型多用途弹等武器装备上。
从2000年成立开始,这家扎根装备研制需求、一直主动投身军民融合的企业,经过近20年沉淀,解决了装备国产化过程中的诸多现实难题,提高了装备自主可控能力。上月中旬,企业董事长到西安,“商谈和航空工业一飞院的一项合作,我们现在有7名员工在一飞院驻场工作,根据他们的要求定做系统。”事实上,“驻场”大军工,让更多民企员工倍受鼓舞。
做了多年军品,公司副总经理对2017年感受最深的一条是,与以往“民参军”点上突进相比,2017年基本上实现了规模化,民营企业在技术、市场、资本等方面参与得更多更深。
5.老总遗憾:“退税”太慢
某民营高科技控股集团的军工事业部总监俞时辉也有同感,认为2017年“变化很大”。他们去年接待了几个波次的军方高规格军民融合专题调研,“真切感到军方的诚心和决心,真心倾听民企呼声,这让我们很温暖!”
这是一家年产值300多亿元的大型民企,他们研发生产的两款军用特种计算机已被列入全军采购名录。如此体量的企业,并不满足已有参军成果。后续发展中,他们也遇到不少困惑。
在军工榜颁奖典礼上,俞时辉直言发问:“搞军工的民企为什么普遍知名度不高?”这一问问到了其他在场企业的痛点。其中一大痛点是民企参军退税难。“我们有个2015年的合同,至今税都没退下来,程序太长,军工集团就不必走这个程序。这让多少民企情何以堪?”俞时辉直言,目前招标评审专家多来自国有军工集团,民企专家少,他建议多邀请民企专家参加评审。
6.老把式:难在“自我突破”
骄傲也好,遗憾也罢,最终有一个相同的关键词:创新。
而创新之难,难在“自我突破”。
相对来说,某防务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堪称军民融合的“老把式”,这一特殊背景决定了他们的军民融合之路一直很有章法,以军民市场需求为导向,大胆进行模式创新,突破体制障碍,解决了科研成果资本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形成新材料、重大装备制造、反恐安保、光电、军民融合服务五大产业组团。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怎样适应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实际?老把式碰到了新问题。对照其他获奖企业,他们有一种强烈感受:今后发展,难就难在告别走老路的“自我突破”。
第三方服务的大机遇
7.大走访:3年积累不寻常
本次评选由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主办。
某防务在线有限公司是承办方之一。这家在2015年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之际搭建的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平台公司,3年来走访调研了数百家民营高新企业、参军企业,以及服务于军民两用领域的科研院所,一直在探索军民融合的积极有效途径。
8.大机遇:瞄准军民一体化
谈及“2017中国军工榜”评选背景,公司总裁蒋泉洪坦言,军民融合坚持的五个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发挥市场作用。怎样以市场为基础调动社会资源,尤其是民营高科技企业资源参与国防和军队建设,加快促进军队新质战斗力生成?他们以第三方服务形式,为军地双方搭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平台,在构建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上正日益显示出特殊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