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中国军校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冬日演兵场上的“化学反应”

——陆军步兵学院紧盯实战需求开展军事大比武锤炼学员打仗能力


■匡大镇 林希民 谢 浩

“呼……”起身冲刺、急停卧倒、出枪瞄准,一连串动作一气呵成,学员廖常蕊拼命调整呼吸,可剧烈的喘气带动枪身上下起伏,准星怎么也套不到目标上。

眼看1分钟的射击时限就要结束,廖常蕊强行压下枪身射击,打空弹夹的那一刹那,他的心里“咯噔”一下:脱靶了!

无论是武装越野还是步枪射击,单项考核都是优秀水准的廖常蕊却在这组合课目中遭遇“滑铁卢”。

冬日演兵场,呵气成雾,战鼓催征。在陆军步兵学院“英雄杯”军事大比武中,1000余名学员与近似实战场面对面的“碰撞”,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化学反应”?

一枚手榴弹引发的意外

学员雷明远在手榴弹投掷课目上来了一个“开门红”。

投远53米,投准12枚中11枚,让他一举突入前十名。与他同批的学员叶世强虽然投远58米,但在投准上却挂了“零蛋”。

一直被视为种子选手的叶世强此次“折戟沉沙”,竟是因为手榴弹。

原来,比赛采用的新式手榴弹和训练弹相比,外观一致但重量要轻。叶世强用惯了训练弹,导致比赛时难以适应新式手榴弹的手感。而雷明远在训练中曾把大小不一的水瓶装满水,用来模拟各种重量的手榴弹进行投掷,在第一次投准失误后就立刻调整了投掷力度。

对手榴弹轻重的疏忽也许只关乎这场比武的胜负,但这样的“惯性思维”如果被带上战场,会对一场战斗的胜负带来怎样的影响?

对此,廖常蕊最有发言权。赛前,他曾详细研究了比赛课目规则内容,制订了强化训练计划并下了狠功夫。

他的计划虽与他人相差无几,但“加量又加价”:别人扛圆木跑400米,他跑1000米;别人戴防毒面具冲200米,他额外穿起雨衣多冲了几回400米……

尽管赛前来来回回演练了十几次,一个小“疏忽”却始终没有被他发现。原来,他仍像平时一样把体能与技能分开训练,跑步时拼命跑,射击时使劲瞄,却始终没想到训练“剧烈运动后立刻瞄准射击”这个事儿。思维上的“弯道”没有转过来,最终让他在比赛时吃了“大亏”。

诸如此类的状况不在少数。匍匐前进要求把钢盔换成小帽,有的学员没能及时调整姿势导致被铁丝网剐伤;有的学员在教学法比武中只照着事先准备好的教案生搬硬套……

平时惯用的“攻略”通通失效,一进入实战情况就状况频出,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训练思维!”教员李波涛斩钉截铁地说,过去我们只想着把体能练强、把技能练精,却很少想着把体能技能融入实战应用中。

当比武向实战和应用靠拢,激烈的“碰撞”给廖常蕊带来了新思维的火花,他感慨:“如果思维上的‘疏忽’被放到战场上,恐怕就是满盘皆输。”

一场抽签埋下的变数

这段时间对于学员王星来说,“痛苦又漫长”。

若要比试堆沙盘、玩电台等技能课目,他不是一号选手;若要比试战斗三公里等体能课目,他也排不上全队前列。然而,他偏偏被抽中参加“极限条件下射击”课目比武。

原来,此次比武采取“推荐+抽点”模式,各队除了推荐尖子,还需上交学员各课目普考成绩单,由考核组现场抽点,这意味着每名学员都有参加任意一个课目的可能。

虽然王星的心里有百般滋味,但既然任务来了,硬着头皮也得上。和王星一样,体能尖子黄常鉴的遭遇也着实难住了他。

武装五公里达优秀水平,手榴弹投远达优秀水平……训练场上的黄常鉴,浑身上下都有使不完的劲,此次他被推荐参加战斗三公里比武的同时,也被抽中参加战例复述比武。

纵然事前有心理准备,但事情发生时他还是傻了眼。让他去跑步,绝无半点畏难情绪;可如果要让他上台分析点评经典战例,半天也吐不出一个字。

随机抽签给比武带来了变数,也戳痛了大家长期忽略的“隐疾”: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能力素质不全的指挥员能适应未来战场要求吗?

“过去,我们练的是尖子,比的是长处,然而指挥员的整体素质是由他的短板决定的。”院领导坦言,“变数”多了,成绩可能不好“看”,但以此为牵引促进学员全面提升能力才是关键。

此次比武推荐与抽考比例各占50%,像催化剂一般点燃了学员们“聚焦实战、练兵备战”的热情;也像一把“战场标尺”倒逼他们直面自身短板,加强全面训练。

比武后,只见学员韩昕珂白天在障碍场和大操场上交替训练武装越障和战斗三公里,晚上则抱着电台和通信手册埋头钻研,他在体能技能方面的短板迅速得到提升。

一次备赛带来的改变

比武很快就结束了,但对于学员王征来说,他的征程远没有结束。

他的对手是自己。在此次被推荐参加的战斗三公里比武中,论成绩,他排不上前十;论进步,他是最明显的一个。

王征体格健壮,长跑耐力非常出色,但肢体灵活性较差,战斗三公里中的匍匐前进一直是他迈不过去的“坎”。

为此他下了很多苦功夫,爬坏了2副装具,手膝肘上的皮磨掉一层又一层。

的确,辛苦的付出没有白费。比赛当天,他不仅破了自己匍匐前进的纪录,在武装奔袭、手榴弹投掷上再创新高。他直言:“比武帮我突破了瓶颈,我想再努力一把,摸一摸自己的‘天花板’究竟在哪里。”

对很多参赛学员来说,比武带来的不仅是“量”的积累,更是自身“质”的突破。

被抽中参加教学法比武的王文尧一度情绪低落。他性格内向不善交际,队伍前说话还容易磕巴,他觉得自己缺乏教练员的气质。

可被抽中了,就不能轻言放弃。他一边向教员学习编写教案,一边努力克服缺点。他对着同学练表达、对着镜子练身姿、对着操场练口令,常常熄灯后在宿舍外的草地上,借着路灯一遍遍地出情况、拉流程。

比赛当天,当受训人员意外做出错误动作时,王文尧灵机一动,没有按既定内容讲下去,而是抓住机会讲解错误形成的原因及克服方法,这一细节的处置当场受到考官好评。

获得小组第一的他,虽然没能在决赛中脱颖而出,但心态却很平和:“相比结果,整个过程才是收获最多的地方。”一场比武下来,王文尧渐渐变得开朗起来,还递交了骨干申请书,希望在更多岗位锻炼自己。

学员常雨康是个不折不扣的“科技迷”,摆弄电子产品是他的强项,但对经典战例却是一窍不通。于是他从零学起,对20个战役进行深入分析,最后作为抽点选手的他成为一匹黑马入围决赛。

“群众性大比武既是练兵契机,也是提升能力素质的平台。”该院领导说,成绩只管一时,能力素质才是立身之本。我们要立起着眼未来的导向,引导学员在练兵备战中久久为功。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