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本该欢天喜地,可陆军某工程维护团一营二连指导员王龙却把眉毛拧成了麻花:“这新兵的心咋就焐不热呢?”
原来,这两天有不少班长向指导员诉苦:“这批新兵真不好带,给家里打个电话哭哭啼啼,哪像个当兵的”“尤其是新兵刘健康,本来生龙活虎的,时不时还给大家表演个武术,可最近也蔫了”……
王指导员找来刘健康一问,他有点委屈地说:“19年了,每次过年我都吃妈妈做的‘大席面’,今年吃不成了!”紧接着,王指导员就这个问题把连队新兵挨个“过筛子”,不问不要紧,一问都说“想家”。
按说,为了营造“以连为家”氛围,接兵的时候,王指导员特地带着班长帮新兵拎包扛袋,从一日生活制度到专业学习,手把手地教,脚跟脚地带。“哪知到了年底,新兵还是这么想家?”王指导员的想法和班长们一致:新兵之所以想家,是因为没把连队当家!
电视机上播放着回家的广告,手机推送的都是家人团聚的暖文,这一幕幕把王指导员想家的情绪也勾了起来。意识到自己也有点“想家”的王指导员开始反思:新兵想家真的和“以连为家”冲突吗?
紧跟着的一件事,让王指导员的心开始回暖:新兵李森主动要求去电站值班。这个电站有辐射,噪音也大,正常人进去待一天,出来得缓好一阵子。“我爸说过,到部队得好好表现,要拿出给家里干活的劲,才能干好。以前我在家跟我爸搞装修,学过电工,这块我拿手!”
李森的话为王指导员打开了思路:李森想家想的是父亲的叮嘱,有的新兵想家则是图家里舒服,同样是想家,动机却不同。看来,想家不可怕,关键看引导。
晚上,王指导员召集骨干开会,提出想利用新兵这个“想家的时候”开展一次感恩教育,没想到还真碰出火花,很多班长支持。王指导员分别联系新兵的父母,请他们发一段勉励新兵成长的视频,同时开展“我给家人表个态”活动,让新兵给家人邮寄一张自己最新的照片,照片背面写上新年成长目标,让家人监督自己进步。
家人把新兵的注意力往部队引,王指导员也把新兵的心往连队拉。这不,王指导员在春节假期活动安排上,准备充分吸纳新兵的家乡年俗。新兵刘健康一听来了精神:“俺们那儿都是发红包,红包不到手,一年不到头。”
王指导员说:“那大年初一咱们互赠红包,首先说好,里面只能装自己的知心话!”王指导员的知心话早已写好:“革命军人心里大,装着大家和小家,既为小家添光彩,也为大家保太平。”
三言两语
想家是股“正能量”
■徐 杨
想家,是人之常情,何况是入伍没多久的新兵。在春节前新兵这个“想家的时候”,王指导员能因势利导,把这种情绪转化成以连为家、建功军营的“热潮”,确实可圈可点。然而,从王指导员和骨干一开始的反应来看,有时带兵人容易对战士的“人之常情”存在认识偏差。
想家是股“正能量”,与其堵,不如疏;与其消,不如助。作为一线带兵人,既要正确认识官兵的想家情绪,善于疏导,巧于转化,又要努力把单位营造得更有“家味”,及时解决官兵的烦心事,让部队大家庭有温度,官兵自然会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