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共享单车“横空出世”以来,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共享”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小到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大到共享电动车、共享汽车,一系列共享产品相继问世。前期我团政工网上也增设了一个“共享平台”,但从运行的效果来看,大家似乎还有些疑虑,今天我就和大家说说共享模式的“前世今生”。
首先,让我们假设这样一个场景:你想把一幅画挂在墙上,但需要在墙上打个孔钉上挂钩,于是就买了一个电钻。当你把孔打完、把画挂上之后,新买的电钻也就被放入杂物间,不知何时再用得上。
之所以举电钻的例子,是因为它很典型地代表了一类物品:耐用性强且重复使用成本低,但使用率并不高。国外曾有过一个统计:一个家用电钻在其“生命周期”内平均累计使用的时间只有十几分钟。这说明,对于平常人或一般家庭而言,为了那十几分钟甚或只是墙上的一个孔而去专门购买一个电钻,显然不是一种持家有道的方法。
那么,为什么不借一个来用呢?当然这并不是什么新奇的想法,只是因为如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交网络生态的日益成熟,才加速了这种想法向“共享”思维的演变以及向现实的转化,很多共享产品应运而生,让人们的生活愈加便利,“物尽其用”的理念也得到倡导。
其实,抛开经济因素,我们营区里也有很多像电钻一样使用率低、经常处于闲置状态的物品,比如割草机、长梯子、粉刷工具、小众健身器材等。之前,各连队之间协调使用割草机、官兵之间互相借用健身器材等并不是新鲜事,但这一过程往往只在连队或熟人之间进行,现在团里为大家搭建了一个网上“共享平台”,就是希望能把“协调借用”的范围扩大到全团,让更多的官兵享受到“共享”的实惠。
但不少人对这个“共享平台”还有疑虑,针对的可能就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问题。在“共享模式”刚提出时,有人提出过运行它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物流成本、信息成本和信任成本。从营区实际来看,物流成本由于营区集中可以忽略不计;信息成本通过“共享平台”也能较好得到解决;而最后一个问题——信任成本,可能就是阻碍大家进入军营“共享时代”的绊脚石。
通过调查,大多数官兵都表示愿意把闲置物资拿来分享,可又怕出现东西借出去被损坏,或者自己需要用时不好意思要回等情况。正如大家开玩笑所说的那样:“好借好还”自然“再借不难”,怕的就是遇到网上戏谑的那种“我凭本事借的为啥要还”的“有理说不清”。虽说是玩笑,道理却不差,这其中考验的就是管理引导能力和个体道德素养。所以,团机关业务部门既要做好服务性指导,大家也应该加强对“共享”理念的认知,一方面愿意把闲置资源拿出来共享,另一方面在享受到“共享”便利时,要自觉地对共享资源加以爱护,方便他人再次使用,如此才能让共享模式有序健康地延续下去。
从以前的“拥有才能使用”到如今的“拥有不如善用”,共享模式的发展既显示出整个社会朝着按需使用、节约资源的方向迈进,同时也体现出社会公共服务意识的提升和对公共道德的诉求。由此看来,军营不能成为“共享时代”的“空白区”,咱们军人的思想也该与时俱进,在通过“共享”实现合理配置资源的同时,也要尽心守护它给我们带来的各种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