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春节前夕,一位领导把这句诗送给了面临进退走留的官兵,教育大家克服浮躁之心,面对人生大事力争做到心静如水,泰然处之。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官兵多有浮躁,鲜有静气:有的遇变不知所措,耐不住性子,自乱阵脚;有的遇事心急火燎,沉不住气,急躁冒进;有的遇事怨天尤人,不求破解,等等。这些浮躁症,不是小毛病而是大问题,不是虚症而是实症,虽非疑难杂症,但也是积久难治的痼疾,若不根治,必将伤害身体,影响工作,败坏形象。
静气是一种淡泊名利的心态,是一种虚怀若谷的胸怀。“非宁静无以致远。”静能明志,静能生慧,静中修身。涵养几分静气,就是要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当一个人有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信仰、“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胸襟,就自然会在静气中只顾攀登不问高,全身心投入部队建设。
“是故有道之君,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齐白石说自己的成功之道是“作画是守静之道,涵养静气,事业可成。”杨利伟说自己太空操作之所以能万无一失,是因为“平日里心平气和地把每个动作练成了习惯性动作。”没有静气,难有成功。只有不浮不躁、踏踏实实,才能活得充实,走得更远。正如《尚书》中所说,“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涵养静气,重在自律。青年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求学时,专门来到喧闹的街上读书,以锤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不仅如此,他还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静心读书,以培养自己“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定力,为以后沉着应对各种复杂情况打下了坚实基础。
涵养静气重在淡泊名利。陷于名缰利锁,何得心灵的自如?背负外物重负,怎会全心投入练兵备战?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需要始终做到不为诱惑所动、名利所累、俗事所扰,用静气驱散浮躁,在精神镇静、头脑冷静、心态平静中,把主要心思和精力放在主责主业上,如此方能不负时代,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