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国防视野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一份红头文件里的国防情怀


■徐明 辛振乾 本报特约记者 王根成

1月28日,驻军某旅官兵陪伴家属子女享受周末幸福生活。 颜兴旺摄

枉自悲伤总逢春,独去他乡作军人。

这句诗词形容一道考题最为形象——军队改革大考中,全军有许多将士登上大搬迁、大移防的列车,泪别第二故乡、泪别妻儿。

都门帐饮无绪——有些官兵拖家带口进驻新营地,孩子能否顺利转学、入学,成为萦绕心头的愁绪。此时,有一座营盘的官兵因为一份红头文件——《关于进一步做好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工作的通知》格外幸福。请看来自河南焦作军地合力交出营造全社会尊崇军人浓厚氛围的喜人答卷。

一纸移防令,军嫂几多愁

过去每到周末,喻梅总会拉着女儿的小手,挽着爱人的胳膊,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地去逛公园、上课外辅导班。

某旅政治工作处副主任蒋勋与喻梅结婚多年,长年分居两地,只有周末才能团聚。去年年初,夫妻俩要了二胎,为给喻梅分担压力,并考虑到部队驻地的学校教学质量相对较好,蒋勋费尽周折把女儿从老家汝南县接了过来,转入驻地一所小学借读。

谁知,一道移防命令为这一家人的幸福团聚画上了逗号。蒋勋所在的旅与外地另一个单位整合,重新组建面临搬迁,意味着女儿刚稳定下来,又要换地方。

部队要移防到数百多公里外的焦作市,到了新城市要给孩子找学校可不容易。“要不,还是把涵涵送回老家上学吧……”思忖良久,蒋勋才跟妻子张开口。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许多家长的普遍心理,喻梅概莫能外。结婚生子后,她的精力几乎都用在女儿的教育上,生怕起步阶段就被落下。

“你咋折腾我不管,孩子上学可不能耽误,学习基础打不好,影响一辈子。”喻梅左思右想,不同意女儿再回老家。

喻梅的这种忧虑,也在该旅其他军属之间蔓延着。

该旅教导队教官、三级军士长毛小龙的爱人贺国英,听说孩子又要转学,心里极为矛盾。

2016年秋季,贺国英随军,与毛小龙结束10多年的“牛郎织女”生活,女儿从湖南永州老家转到驻地一所小学就读。虽说有部队相关部门出面协调,贺国英给女儿挑选班级时仍免不了求人说情,真正感受到什么是“协调”背后的辛酸。

想想女儿毛雨菲转学的艰难,贺国英几次对毛小龙发脾气:“本想盼到了团圆,孩子可以安心上学,但现在部队又要搬迁,跟你团圆是小事,孩子上学才是大事。”

满腹怨言的何止只有喻梅、贺国英,孩子在部队驻地上学的40多名军嫂无不忧心忡忡:“到了新地方,人生地不熟,谁给咱找好学校上?”

一道考题,既考部队也考地方

一道考题,两份答卷。

军队改革大考,考部队官兵,也考地方党委政府。

“解决好移防军人的随军家属就业、子女入学入托问题,是事关军队改革稳步推进的政治任务。”去年4月,焦作市召开议军会,做好移防军人子女入学入托工作成为重要议题,与会人员一致认为,这一问题较为普遍而又棘手,必须从优抚政策配套上提供全力支持。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专门给军人子女开口子,这种特殊化有损社会公平。”军地研究制订这项政策时,社会上有人提出不同意见。

叫停,还是推进?相关部门犹豫不决,军地就此召开听证会。会上,焦作军分区政委刘新旺意味深长地说:“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军人很难有时间关心子女,有的孩子跟着父母调动天南海北跑,学习成绩难免受影响,出台政策优待军人子女,从根本上解决后顾之忧,必将是凝聚军心士气的有效之举。”

市委书记王小平的一番发问,引起大家的沉思。他谈到,军人胸怀边关家国情,与军人的牺牲相比,我们流淌了多少血汗、奉献了多少年华?可谁知道军人的苦、军属的难?我们守规矩、讲公平,更要强化营造全社会尊崇军人氛围的责任感,为军人“开绿灯”才是社会公平原则更高层次的体现。

“全市中小学校无条件接收移防军人子女转学、入学!”焦作市委、市政府向各级传达共识,明确一名副市长牵头制订《关于进一步做好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一把手”参与论证、具体负责。

该市双拥办领导介绍,近年来,焦作先后出台多项优抚政策法规,比如每年提供2.5倍的公务员编制岗位供军转干部选岗,符合安置政策的退伍士兵和随军家属必须安置事业单位。仅市民政局的中层领导,复转军人就占85%以上。

采访时,市十一中学校长吴林强告诉记者,去年5月份该《通知》下发全市后,他主动带队到驻军统计军人子女的入学情况。他说:“认真落实这项政策期间,也强化了自己的国防观念,为军人服务的情感更加深厚。”

“从靠人情协调向靠政策保障转变,真正体现了军人受到优待的社会尊崇。”分管驻军军人子女入学事宜的军分区副司令员张应龙说。

撑起军娃的明天,稳固一座营盘

今年新春前夕,6名脸呈棕色的官兵坐在记者面前,讲起从孩子转学经历感受到的获得感、荣誉感,个个眼噙泪水。

“没想到这么重视、没想到这么顺利……”尽管过去大半年,还在被感动的蒋勋哽咽着连说几个没想到:“焦作真拥军不是写在文件上,不是喊在嘴上,而是落在行动上。”

去年5月中旬,担任新单位组建筹备组领导的蒋勋,前期带领部分官兵来到焦作,也把女儿蒋喻涵带了过来。

那天,蒋勋到市教育局打听学生转学事宜。办公人员说,市长都没权力安排转学。蒋勋告诉他们,他是刚移防过来的,一听是军人,立马有人把他带到教育局蔡庆志办公室,当面问他想去哪个学校,立即开出有关手续。

当天下午,蒋勋带着女儿来到距部队营区最近的学生路小学,校长杨芳不到10分钟给他安排完插班手续。办完手续,杨芳告诉蒋勋,学校从没有学期中间插过班的先例,唯有军人子女才给“破例”。

“军人子女可以全市择校,这是我第一次遇到,也是第一次听说。”蒋勋越说越激动,翻出这份《通知》指给记者,只见上面详细规定现役军人子女入幼儿园和小学、初级中学,在严格执行“免试、划片、相对就近”入学政策的同时,优先安排到教育质量好的学校;个人自行选择到学区外学校就读,优先安排入学,学校不得拒收;没有空余学位,就近安排教育质量好的学校,等等。

“他们对待军人子女动了真情。”作战支援营营长于杰的情绪也格外激动,仰望好一会天花板才开口。他回忆,去年8月份他随第二批移防部队来到焦作时,小学报名已经结束,二年级二班班主任宫晓慧知道他是军人后超员额接收他儿子于浩轩,可是没有教材。学校惯例提前半学期按人头订小学教材,没有多余留存。校领导接到反映,反复给出版社协调,说明军人子女入学情况,让给加印一套。

“孩子上学不发愁,我就少了后顾之忧,可以安心带兵训练。”于杰万分感慨:“将来我们用战斗力回报这份深情厚谊。”

采访中记者获悉,去年秋天第一批转学过来的15名军人子女,都进入理想的学校。前期担心孩子转学找不到好学校的官兵,现在看到各级落实这一政策不打折扣,春节后都想把孩子转到驻地,家人也好团圆生活。目前,焦作军分区已将情况给地方相关部门反映,提前做好准备。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聆听这些发自肺腑的心声,记者油然而生一种感受,一个军人家庭就是钢铁长城上的一块“砖”,只有稳固每一块“砖”,我们的钢铁长城才坚不可摧。这份《通知》为移防过来的“军娃”撑起一片蓝天,也撑起他们的父亲练兵打仗的营盘。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