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寒冬,野外驻训场的温度已降至零下二十多摄氏度。随着上级一声令下,火箭军某旅发射二营的“钢铁长龙”从大雪覆盖的密林深处鱼贯而出,在夜色中驶向数十公里外的预设发射阵地。
车队行至一狭长陡峭路段,早已恭候多时的“蓝军”抵近侦察袭扰。埋伏在树林中的小股“敌人”伺机开火,头车轮胎应声被“击中”。营长陈高立即组织官兵进行反击,安排人员及时更换轮胎。
“敌情”被解除了,但一辆战车因为在交火中受爆炸冲击,导致核心部位电路受损。伴随保障的三级军士长符斌正待启动某装备仪器实施抢修,发现环境温度已经超出该仪器的低温操作极限值。
这次不是导调课目,而是真实情况。气温还在下降,装备修不修?此时摆在大家面前有两个选择:仪器设备价值不菲,考虑到安全因素,最稳妥的办法是停止使用仪器或待武器专家前来救援调试;第二种方案是依托自身力量尽快维修,但这样做存在一定风险。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气温越来越低,积雪越来越厚,再不尽快作出决策,车队就有可能被困在这冰天雪地之中。营长陈高一脸焦急,艰难地作出决定:“符斌,试一试总有一丝希望,比干等着救援强!”
旁边有官兵忍不住提醒,虽然延误时间到达阵地会受到批评,但如果装备仪器因维修受损可能要受到处分。陈高最终还是决定放手一搏,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他,在极值条件下如果进行短时间操作,成功的可能性很大。再说,这是一次实战化训练,总不能因坐等救援而贻误“战机”。
得到营长的命令,符斌和官兵们快速开启维修设备。他们一边利用携行的棉被等物品对仪器进行防寒,一边以最快速度测定读数、锁定故障点位。指针轻颤、马达低吟,维修仪器被接通至受损战车,故障很快就被排除。
该旅以此为契机,举一反三挖掘武器装备潜力,同时梳理出一批寒区装备操作的实用方法,有效提升了人员和装备在极寒条件下快速攻防、信息攻防和全维防护的能力。
采访手记
向极限要战斗力
能力极限往往是逼出来的。在该旅野外训练场采访,最切身的感受就是:临近极限逼一逼,险难面前挺一挺。
实践证明,要使训练与实战一体化,就得采取超常的方法手段,将官兵陷于“死地”。战场是实打实硬碰硬的较量,只有在恶劣天候、强电磁干扰、高强度对抗、精确化袭击等复杂战场环境中,才能逼出人员和武器装备的极限,才能掌握部队战斗力的真正底数。
当然,战斗力生成有其内在规律,倡导极限训练也不是盲目蛮干,必须研究现代战争特点规律、战场态势、制胜机理,让武器装备在体系协同中、在科学方法指导下,逼出人员和装备的潜能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