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两座车站的春运变迁

——走进广州感受铁路运输的发展巨变


■本报记者 宫玉聪

“春运几乎与改革开放相伴而生。这张照片是1979年初的广东,众多回乡者把广州火车站挤得水泄不通。”进入春运发源地——广州火车站,工作了35年的“老铁路”朱海滨首先带记者来到照片墙下,通过一张张老照片,讲述40年来的春运变迁。

“以前为了让旅客挤上春运火车,我们用肩膀顶、用手推,必要时还用脚帮忙。”在朱海滨的记忆里,那时春运的关键词就是“挤”。

“如今情况好多了。”顺着朱海滨的手指方向望去,广场上旅客安静流动,候车室里旅客从容候车,整个车站忙碌而有序。

从“路途漫漫”到“说走就走”,从通宵排队购票到动动指尖刷票……一个个细节折射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当年标志性的“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霓虹灯牌依然醒目,可广州火车站里的乘车人数、开行车次、设施建设、服务质量等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以前春运有多少外来务工人员,看看站前广场上有多少编织袋就知道了。”车站工作人员张海英说,这两年编织袋成了稀罕物,取而代之的是款式各样的背包和行李箱。

从绿皮火车到空调特快,从动车到高铁,从和谐号到复兴号,列车长仲召爽亲眼见证了我国铁路的发展进步:“如今回家的时间缩短了。早上在广州喝早茶,晚上就能到北京吃上正宗的炸酱面啦。”

有着同样感受的是踏上旅途的乘客。车上不仅能充电,还能上网看视频,有的还支持微信、支付宝支付。温馨的背后是科技的进步,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科技让春运出行变得更加“智慧”。

广州南站作为全国最繁忙的高铁站之一,今年春运期间日均停靠动车高达800列,日均旅客发送量高达30万人。记者在站内看到,室内导航、智慧停车、人脸识别等“黑科技”的加入让“智能春运”的气息更加浓郁。

刚从西安出差回到广州的潘先生出站后,来到P1停车场共享汽车边,拿出手机智能解锁后,开着汽车一路向家驶去。“碰上出行高峰期,打的太贵,地铁太挤,公交太慢。”潘先生介绍说,现在有了共享汽车,不管多晚到达南站,都不用担心坐不到车了。

这是广铁集团在今年春运首次推出“高铁+共享汽车”举措的一个剪影。从“走得了”到“走得好”,越来越便捷的交通出行,让像潘先生一样的乘客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一趟趟列车呼啸而过,里面是返乡心切的旅客。春节近了,他们离家也近了。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