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读书之要在“通透”


■何建秋

在生活贫困的年代,很多人有过一书难求甚至无书可读的焦虑。少年毛泽东有过步行20里山路借书的经历,习主席在陕北农村插队时曾步行30里借书。到了信息化时代,阅读形式愈加丰富多样,数字化阅读提供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海量信息,同时也给人们带来另一种焦虑。

相信不少人有过这样的体会,自己在电子或是纸质媒体上读了不少文章,当时觉得很有意思,或是有所感悟,但等到需要用时却是脑袋空空,似有印象却又说不出所以然,有的内容甚至过目就忘。究其根本,缺乏深入、系统的阅读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清朝《先正读书诀》中选录了朱子的这样一段话:“十事格得九事通透,一事未通透不妨;一事只格得九分,一分不透最不可。”意思是,“宁可十件事只搞明白九件,千万不能一件事只清楚九分”。毛泽东主席一生热爱读书,他的枕边常放一本地图,阅读的古今中外书籍,涉及的每个地名都要搞清楚所在方位。习近平主席当年读《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重要战役》等书籍时,为了详细了解某个战役的具体进程,把图册摊开铺在炕上,对照文章仔细寻找一个个不熟悉的地名。他还会针对某个问题,“找出很多相关的参考书籍来阅读比较,从不同侧面去了解和分析这个问题”。习主席四书五经典故运用娴熟,诸子百家文史笔记尽入文彀,外国名著也是信手拈来,与这种系统深入、务求通透的阅读方法不无关系。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很多朋友尤其是年轻同志对“碎片化”阅读倍加推崇,不愿意静下心来进行系统深入的阅读和思考,容易受众多推送信息的干扰,逮着啥读啥,这种方法看似获取信息很快,效率很高,实则“其进锐者,其退速”。“进锐”如何反“退速”?清朝《先正读书诀》这样解释,“盖进锐不是真心求进,只是个浮气,这个浮气最不可耐久”。虽隔了几百年,这样的形容在当下依然十分贴切。“碎片化”阅读表面上看阅读量是上来了,实际上阅读的质量却并没有提高。时间一长就会陷入忙乱的焦虑浮躁之中,“这一件理会未透,又理会第二件,第二件又理会未得,又理会第三件,恁地终身,不得长进”。

毛泽东主席曾认为,要了解一个人物或问题,就必须广泛地阅读有关方面的书籍后再作结论。1958年初,在一次谈话中,有同志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作为古代官吏禁带家属的例证,毛主席听了后“总觉得不甚妥当”,他查阅《全唐诗话》等书,从贺知章的生平分析诗中“儿童”的所指,还特地找出《旧唐书列传》中有关介绍贺知章的内容资料进行查对,分析身边有无家眷的可能性。得出判断后,专门写信讲了自己考证的经过和结论。

南宋学者李侗提出,“凡遇一事,即当且就此事反复推寻,以究其理”。当前,各类媒体纷繁杂乱,信息铺天盖地而来,这其中难免良莠不齐,泥沙俱下。这样的情况尤其需要我们多一些系统深入的阅读,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上下求索,孜孜不倦,在文海书山中找到前进的方向,“如此既久,积累之多,胸中自当有洒然处”。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