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脖子以下”改革中,部队从一个驻地移防到另一个驻地,军人从一个单位调整到另一个单位。合编后,部队能否迅速形成凝聚力、战斗力,取决于官兵是不是合心合力。
合编易,合心合力难。新的单位不仅人员环境不同以往,职能定位、运行模式、管理方式等也发生较大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官兵调整自己、融入环境越快,适应期、磨合期就越短;官兵携手并肩、凝心聚力越自觉,部队运转、工作运行就越高效。
无从下手的困局
不同单位官兵之间的差异,带来的是上下默契不够、工作标准不高、融合运转不畅
面对新连队官兵那一刻,在基层一线摸爬滚打近10年的修理一营三连连长蒋尚志,心里掠过一丝忐忑——
黑压压的人头里,他竟然找不到一张熟悉的脸。月光映照下的官兵眼神,除了闪烁着部队长期培塑的听从指挥、服从命令外,更多的是一份忧虑与不安、观望与等待,还有从心底散发而出的陌生感。
这是连队刚组建时的第一次晚点名。如今回想当时情景,蒋尚志已记不清自己强调了哪些、安排了什么,他的脑海里唯一有印象的,是焦虑的心情。那一刻,他对自己能不能管理好这支由10多个不同单位组建而成的连队产生了怀疑,对这支连队到底什么时候能够凝心聚力形成战斗力有种担忧。他暗暗觉得,自己肩膀上的担子真的很重。
如他所料,不同单位官兵之间、兵兵之间突出的地域差异、专业差异、作风差异和生活差异,带来的是上下默契不够、工作标准不高、融合运转不畅等诸多问题。
连队组建伊始,上士方双华深夜叫哨就遭遇尴尬。官兵刚刚搬进新营房,人员信息还未来得及贴在相应床头,方双华叫哨时只好打着电筒一张脸一张脸地照,一个班一个班地找。那晚,他几乎挨个把战友从梦中叫醒,苦苦寻觅之后总算找到下一班哨兵,而这长达20多分钟的漫长搜索直接导致接哨时间的延误。
上等兵李明辉也遇到了一次印象深刻的“水土不服”。以前连队集合,值班员会先吹一个准备哨,然后再吹集合哨。连队组织第一次集合,他听到哨音,习惯性地以为是准备哨,便在房间里戴好帽子、扎好腰带,等待第二声哨音响起。可左等右等,他却迟迟未能等到熟悉的响声。朝楼下一瞥,李明辉这才发现战友们已经集合完毕,便又慌忙地从楼上跑到楼下打报告入列。
在营长赵锦川眼里,这些不熟悉、不适应、不协同都可以通过统一标准、完善制度等方法得到解决,可如何把官兵参差不齐的心拧成一股绳,把融入融合引向深入,却是最棘手、最迫切的问题。然而,一个接一个的大项任务并没有给这支新组建的部队太多调整时间。
营队组建一个多月后,赵锦川接到上级命令,带领由全营3个连队抽调出来的26名驾驶员奔赴外地执行运输保障任务。
“能圆满完成吗?”出发那晚,这个问题不停地在赵锦川耳畔回响。此时看着即将出动的车队,明晃晃的车灯把他的不放心、不托底照得透亮。
探索解围的良策
一手抓教育,求新求变触动官兵心灵;一手抓解难,以心换心凝聚兵心
1+1+1……+1如何才能等于1?
萦绕在所有像赵锦川一样的基层一线带兵人心头的问号,汇总成一份调研报告,摆到了旅政委梁茂的案头。这份调研报告由旅机关牵头完成,相关调研人员走遍全旅大大小小点位,发放数百份问卷,座谈近千名官兵……他们清楚,如果没有扎实的前期准备,不可能彻底掌握这支由跨越3个省市22个大小单位整合组建而成的部队真正的底数,不可能使酝酿已久的“深度融入融合、聚力转型建设”专题教育落地生根。
从指导员、教导员、营长,再到负责全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宣传科科长,一路走来,王晶丰富的基层带兵经历造就了他对官兵思想动态的过人敏锐。王晶说,官兵合拍、合力、合心的程度关系到认同感、向心力的培塑,连着部队战斗力生成,这场教育活动只能成功。
甘孜独立营先进事迹是王晶找到的突破口。2010年底,一场大火吞噬山林,该营官兵闻令而动,义无反顾纵身扑入火海。此次战斗中,15张年轻的面孔永远镌刻在了青山之巅。鲜有人知道,这支拉得出、打得赢的“铁军”在执行扑灭山火任务前,刚刚经历了换防调整。这是王晶通过电话从退伍战士、退休领导的口中获取的信息。也就是从挂断最后一个电话开始,他决定把这些凝聚人心、激扬士气的故事从营区的各个角落里挖出来,以先进事迹报告会的形式展露在官兵眼前。
那天,由甘孜独立营移防重组、圆满完成救火任务的故事改编而成的微电影,拉开了先进事迹报告会的序幕。一帧帧画面不仅还原了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更展现出当时官兵同心同力、一往无前的精神状态。
29年如一日潜心砺剑的一级军士长刘永宏,一年换三岗、岗岗叫得响的上士和杰,扎根高原苦练精兵的四级军士长胡永辉,一专多能的“爱军精武标兵”中士车伦……大幕徐徐升起,10名报告人走上讲台深情分享军旅经历,与此同时,身后的LED屏幕上同步播放着他们如火如荼的练兵镜头。当这些热血故事辅以光、电、声、影,成功叩开官兵们的心扉,眉头始终紧锁的王晶总算舒了口气。从经久不息的掌声中,他可以确定,“这是一个成功的开始”。
随后,“点赞我的班长、夸夸我的兵”主题交流活动全面铺开;36项惠兵暖心工程提上解难日程;机关挂钩基层帮带制度日臻健全……一系列“组合拳”使部队上下“黏合度”更紧更高,画好改革“同心圆”、形成强军“聚能环”的生动局面正逐步显现。
融合“红利”的释放
当官兵们拧成一股绳、汇成一条心时,就会迸发出磅礴力量
人的思想转变,总有一个“拐点”。对于一度担心“外来的孩子会吃亏”的中士安迎振来说,这个“拐点”出现是在他转隶分流到新连队——指控一营一连的第一天。
那是一个傍晚,安迎振同其他调整过来的20多名战士拎着行李来到了连队门口。由于来得突然,连队营房紧张,加之夜幕已经降临,有人建议他们暂时到俱乐部打地铺克服一下。可连长杨朋朋立即集合全连分配任务,一半人员留在连队收拾物资腾出两间房间,另一半则由他亲自带队,前往仓库搬运床架。
连队位于营区最南端,仓库坐落在营区最北端。加入搬床小队的安迎振忘却了多次往返南北之间的疲惫,他享受着与“新战友们”一起挥汗如雨的奔波。熄灯号响起,安迎振躺在战友们齐心协力搭建起的铁床上,一阵暖意油然而生。他默默决定,要为新“家”竭尽所能。
安迎振字典里的“合心”,意味着对连队强烈的认同与归属。而在战士于正伟的眼里,合心就是战友之间的心有灵犀。
连队组建伊始,在保障集团军指挥所演练中,班长于正伟带领6名班里成员搭设伪装网。
首次尝试,全班从中午一直干到了饭点近5个小时,班里成员之间协作不到位成为耗时过多的主要原因。
随着七个人配合越来越默契,第二次面对相同挑战时,他们之间的配合堪称无懈可击,一个眼神就能读懂对方的心意,仅用2个小时就完成了搭设任务。“心与心贴在一起,就能激荡起强大的战斗力!”言语中,于正伟透着骄傲与自豪。
营长赵锦川率领26名驾驶员,经过为期近1个月的长途机动最终抵达集结地域,顺利完成保障任务。当战士们从驾驶舱中走出来聚集到他面前,那一刻,赵锦川此前心中所有的担忧全部烟消云散。他发自心底地为自己的兄弟们骄傲自豪,“虽刚刚经历整编重组,可我们分明已经是一支生死相依的战斗队了!”
版式设计:梁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