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印度举行的“瑞辛纳对话”安全论坛上,美、日、印、澳4国海军将领在讨论“印太地区安全秩序”时竟无端指责起中国来。美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斯诬称中国是该地区的“破坏性力量”,并鼓动“志同道合”的国家合作应对“中国威胁”。
所谓“印太地区”,概念上似是而非,本是别有用心者硬造的词汇。去年底,美政府在其《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引入“印太”概念;随后,美国防部在《国防战略》报告中,延续了这一提法。分析人士认为,美国将“印太”作为新的地缘政治词汇,似有针对和围堵中国的意图。但美海军将领哈里斯在“瑞辛纳对话”上的发言,黑白颠倒之外更加肆无忌惮,他所谓的“志同道合”,听起来像极了“狼狈为奸”。
从历史事实看,究竟谁才是从太平洋到印度洋跨区域的“破坏性力量”呢?回顾冷战结束以来亚洲地区国际关系发展进程不难发现,正是由于个别西方大国不断发挥消极作用,区域合作进程才屡被搅乱,区域和平与安宁才屡遭破坏。
上世纪90年代,正当“东亚经济奇迹”推动区域内国家迅速发展之际,1996年至1997年美国金融大鳄贪婪的投机,制造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导致泰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遭受严重打击,所受损失不亚于一场战争带来的后果。进入本世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穆斯林世界的压制,一定程度上导致国际恐怖主义的猖獗。
而当中国与亚洲国家积极推动区域合作一体化时,西方有的国家公开挑动与中国存在争议的南海周边国家与中国对抗,特别是策动菲律宾前政府提起所谓“南海仲裁案”,搅得本已平静的南海风起云涌。此外,美国还推动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严重破坏东北亚地区战略稳定。
相比之下,中国一直积极参与这一地区的国际合作,在促进地区和平发展方面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中国曾帮助东盟国家度过东南亚金融危机,积极协助国际社会在东南亚的反恐行动,推动并积极参与东亚区域合作框架下的“10+1”东盟与中国合作机制、“10+3”东盟与中日韩合作机制等。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绸之路基金,积极推动太平洋和印度洋国家间的协调与合作。一个覆盖亚洲海陆区域、横跨亚欧大陆、延伸至整个世界的新型国际关系样式正在逐渐形成。
事实证明,所谓“破坏性力量”的帽子根本扣不到中国头上。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一点,在国际社会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个别国家抱着过时的冷战思维,企图用西方历史逻辑挑拨亚洲国家间的关系,其险恶用心终究会被地区国家识破,最终损害自身国际形象,落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下场。
(作者系外交学院战略与和平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