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合理配置军事资源,关键在于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为目标,形成以战略需求牵引资源分配,集立项、预算、执行于一体的现代国防管理体系。在此方面,美军1962年推行的PPBS改革影响最为深远,也成为工业化时代战略管理体制改革的典范。
在此之前,美军长期实行“军种主导、分散决策”的“基数预算”制度,主要以军种为单位采用切块的办法来分配预算,即国防部每年将军费按一定比例分摊给三军,具体的预算规划与研制项目由三军自行审定。因此各军种的预算自主权极大,相互之间常常为争夺有限的预算项目而产生严重内耗,特别是海军、空军1949年引发的“海军上将造反”事件,造成恶劣影响。
在此背景下,麦克纳马拉就任国防部长后,充分借鉴工业化时代管理学之父弗里德里克·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并结合自己在福特公司的管理实践,开始全面推行PPBS改革,构建了一个由“规划”(Planning)、“立项”(Programming)、“预算”(Budgeting)三大阶段组成的“标准化”“专业化”“流程化”管理模式,将长远规划制定、具体项目计划和军费预算编制三部分工作融为一体,通过效费比较分析,对各环节的决策方案进行通盘考量和论证,使美国军事战略、军费预算、部队需求和武器研制之间建立了有机联系,从而在制度设计上充分体现了“效率效益”和“可预测”原则,确保了国防建设资源投入的科学性和连续性。
一是以规划计划确定资源的投向投量,核心是以军事战略需求来确立兵力规划构想,重点明确“打几场仗”“在哪打”“与谁打”等基本目标,例如麦克纳马拉的“灵活反应战略”就率先提出了“两场半战争”的兵力规划构想,从而牵引整个国防建设。其主要路径是:总统每4年向国会提交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国防部长据此每4年向国会提交《国防战略报告》;参联会主席根据以上报告,每2年向国会提交一份《军事战略报告》;联合参谋部按照军事战略要求,牵头制定《战略规划指南》《联合规划文件》;国防部长办公厅牵头制定《联合项目指南》,为各军种制定规划计划提供宏观指导。这几份报告形成了一定阶段内由战略需求到资源需求的生成链。
二是以项目—预算对资源使用进行精确调控,将宏观的资源需求落实为具体的建设项目。主要做法是将军事战略目标拆分细化为若干作战计划,再形成相应的若干支撑项目,最后以成本核算的方式确定资源投入最少、战略效果最佳的预算方案,从而推动过去“军种分立、切块分配”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向“三军一体、按类分配”的集约型管理模式转变。具体运行流程是:先由各军种根据《联合项目指南》提出的项目需求,提交本军种的《项目目标备忘录》和《上报概算》,再由国防部对其进行审核平衡,生成《项目决策备忘录》和《项目预算决定》,最终确定各军种的项目和预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