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场战争什么样?在永恒的不确定、不对称里,“藏在深闺人未识”。那么,我们认识的是什么?
胸环靶,100米外,1.5米高……这几乎是我军所有官兵第一次实弹射击时的“敌人”模样。多少时候,多少军人,就在这100米的靶子上论英雄。
靶子,似乎就是实战本领的“镜像”。但,敌人真的是这个样子吗?
一次国际军事比武,所有靶子高度据地面不超过30厘米,咋发现?有的靶子甚至会往前“跑”,距离渐远、目标渐小,瞄哪里?比武归来,许多官兵若有所思:靶子设置得越难,练兵效果就越佳;平时瞄什么样的靶子,决定战时能打什么样的仗。
训练从难征战易,训练从易征战难。一支军队战时应变从容,往往源于平时就经历了复杂艰难的锤炼。
——莫忘了敌人并不像靶子一样“不堪一击”。一次实弹射击,经过装甲改造的退役坦克,代替了以往的石灰圈和白布靶标。最优秀的炮手上阵,打出了首发命中、3发3中的高水平,然而由于射击角度、命中位置不佳,坦克内的“乘员”依然毫发无损。这位老班长走下训练场一身冷汗:“现在才知道战场上敌人哪里能挨打、哪里是软肋,真正的靶心在哪里!”
——莫忘了敌人并不像靶子一样“不会还手”。一次实弹演练,蓝方“目标”会根据弹道和弹着点,利用雷达侦测红方炮阵地,开火“还击”。快打快撤,迅速转移到新阵地的红方官兵既庆幸又心惊:“慢几分钟就被判‘阵亡’了!”
——莫忘了敌人并不像靶子一样“不耍花招”。海军某部对抗,“敌船”加装了电磁干扰设备,专门诱导来袭导弹“南辕北辙”,逼着舰长们拿出“拨云见日”的本事。空军某部演习,“敌机”居然会“隐身法”,上一秒俨然在望,下一秒不见踪影,飞行员必须练就“火眼金睛”。
这就是按照实战设计的目标,这样的靶子给官兵们更多的思考。这样的打靶效果如何?得到的回答惊人一致:“与以往相比,命中率有所下降,但部队战斗力却大为提升。”
从广义来说,这个“靶子”就是战场环境设置,切不可一厢情愿、脱离实战。正如北洋水师打靶“预量码数,遵标行驶”、演练“徒求摆放整齐”。这样打出的“好成绩”,平时无害、战时致命,还是不要为好。
本报2017年冬季训练报道中,某旅下士申恒力一个人与近百名“敌人”激战4个多小时,击毙52名“敌人”守住阵地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然而,总结他击毙52名“敌人”的经验时,一位老参谋格外清醒:“我们要重点研究的恰恰是没被他击毙的那40多个人。”
莫忘了,那些更高明、更狡猾的敌人,正在战场深处,悄悄地瞄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