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中国边关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无人战鹰”:迎着朝阳起飞


■杨松松 本报特约记者 曹传彪 王 莉

严冬,西北戈壁,一架无人机悄然跃出天际,倏地,一枚导弹拖着尾焰呼啸而出,精准命中靶标。

无人机部队的战斗力,在一次次腾空翱翔中,不断跃上新台阶。

你也许从未听说过他们,你也许从未了解过他们,正是他们托举着中国空军最先进的“无人战鹰”,无数次飞向蓝天,无数次完成巡航空中“无人区”的特殊任务。

这曾是一支车轮上的部队。6年前,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团在齐鲁大地誓师组建,之后是三易驻地,一路西行,跨五省、战三山、转十地,跨越祖国大半个版图,最终扎根西北边陲,成为改革强军的一支劲旅。

身处边陲一隅,胸怀强军壮志。官兵们用忠诚和担当,谱写了一曲慷慨激昂的强军战歌。

——编 者

夜已深,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团政治工作部主任黄晓阳洗漱后躺在床上,取出手机翻看儿子的照片。

为了组建部队,从2011年底至今,他和妻儿、父母、岳父母一直过着四地分居的生活。肩负强军重任、牵挂远方家人……在团里,跟他情况一样的官兵不在少数。

“我总记不清爸爸长什么样子,一年只能见他一次。”儿子的话语,被妻子发到了微信朋友圈里,也深深烙在黄晓阳的心头。

扎根边疆戈壁,投入换装新机任务,为新时代强军使命勠力同心——这是全团官兵内心的执着追求。

男儿西行勇争先

2012年2月,南国的春天早早来临,刚在广东兴宁安顿下来的李青岭,终于有机会照顾病榻上的妻子。就在半年前,妻子李萍被查出身患子宫肿瘤,刚做完手术还在康复中。

谁知,几个月后,李青岭突然接到上级的电话:抽调他参加新机部队组建任务,马上出发……作为原单位挑大梁的“老机务”,李青岭二话没说,踏上了北上的列车。

刚到新单位没多久,就随部队奔赴西北,病榻上的妻子还需要照料,确实令李青岭揪心。可身为该团机务处航电主任、高级工程师的他,没有半点犹豫,全身心投入新一轮改革大潮。

空军转型建设的机遇期,也让该团一大队教导员魏传贤面临人生“岔路口”的抉择。

魏传贤的家就在部队驻地,而当时,他怀孕8个月的妻子正因“胎盘剥离”住院待产。部队一声令下,整建制进驻西北进行改装前预训……他不由分说,把妻子托付给父母,自己打起背包就出发。

这一别,让魏传贤与家的距离越发遥远。跟随部队辗转多地的这几年,他错过了孩子的成长,却没有落下过一次演习。等到孩子会叫“爸爸”了,他也成了妻子口中的“老边防”。

转隶、分居……部队番号的变更,对于官兵来说意味着一种取舍、一种牺牲。

有这样一组数据:在这个团,来自中东部省份的官兵占九成,部队一路西进,最终驻防西北边陲,已婚官兵多数要面对两地分居的困难。

服从命令的背后,是官兵们一颗颗赤诚的报国心。

团政委孙鸿博回忆,组建之初,团常委带领6个兵,完成了前期准备,两个月后,从各部队抽组的人员陆续到位。

作为新机部队的“第一茬”人,他们在车轮上办公、任务中改装,没有教材自己编写、没有经验反复摸索,组织业务骨干大搞学习研究,自主制定新机规程,边组建边改装,边改装边执行任务,接装不足一个月便实现首飞。

西北高原,何等苦寒?那年,在戈壁深处改装,驻训条件艰苦,官兵们在室外洗漱,刷个牙的工夫,搭在晾衣绳上的毛巾就结了冰……官兵们笑言,这是个“说再见都不敢挥手的地方”。

新时代官兵,志存高远。年过半百的老飞行员牟延杰,道出了官兵们内心深沉的思考——越向西行,对新型装备的研究越深;越向西行,越发意识到发展新质作战力量的使命担当。

换装强军,官兵们距离这一目标越来越近。组建以来,该团开创了新机部队首次挂实弹飞行、首次挂实弹降落、首次实弹打靶、首次运用红外模式打靶的“四个首次”,为实现“起飞”就上“战场”的目标,一路砥砺前行,夯实了根基。

“热血生力军”来接棒

在无人机部队,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常被称为信息链路的前端“操手”。在他们身后,隐藏着一个庞大的数据采集分析系统。而这,也是新型作战力量的真正“杀手锏”。

地面站设备监控师胡尔根,当时就被幸运的挑选,站上了改革的“大棋盘”。

2012年6月,空军工程大学首开新机专业,从全校遴选12名学员,胡尔根脱颖而出,顺利入选接受培训。两年后,他和另外4名学员主动申请分配到边疆。

由于部队专业骨干稀缺,胡尔根深知肩上担子的分量。他就像一棵胡杨,把成长之根深深扎向脚下的大漠。

让新机尽快形成战斗力,这一使命如同磁场,吸引了众多不远万里而来的“筑梦人”。刚从空军航空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宋新说:“我曾经用‘停飞不停志’激励自己跨专业考研,现在要用‘艰苦不失志’激励自己扎根边疆!”

人才强,事业兴。随着高学历人才的逐年增多,团党委及时开展“坚定信念,扎根边疆”系列教育活动,给人才压担子、造平台,一批业务骨干在演训中快速成长,崭露头角。

一次训练,主战机与地面站之间的通信链产生波动,指挥舱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凭借过硬的技术功底,年轻的分队长蔡俊峰镇定自若,迅疾浏览监控软件,仅十几秒便排除了“波动”,重新捕获信号。

“发展新型作战力量,要靠‘热血生力军’来接棒!”政委孙鸿博欣慰地说,短短几年,高学历人才在全团各个岗位已然挑起了大梁。

是的,从技术战术研究到装备性能改进,从技术指标试验到作战体系编成,他们宛如新鲜血液,让团队焕发生机,为新技术研发提质增效。

建功高原边陲,热血成就梦想。针对新机科技含量高的实际,团里多位博士和战士技术骨干,自发组成“攻关搭档”,优势互补、相互启发,先后破解多个新装备训练难题。

一次,新机某部件发生故障,反馈图像模糊。博士蔡佳根据飞机运转原理,通盘考虑测控系统;四级军士长刘旭祥依据实际操作经验,检查电缆及机械固定……二人商议后,迅速拟订故障排除方案,检查、维修一气呵成。

组建时间虽短,但战斗力建设不能有短板!

身处边陲,这批以“新生骨干力量”为主力的戍边人,通过理论攻关和技术研究,优化起飞准备程序,将占用跑道时间由原来的35分钟,缩短到现在的不到10分钟。

积累能打胜仗的实力

深秋时节,大漠深处空中硝烟再起。飞行员朱会杰操作新机穿云破雾、伺机佯动,发现目标、确认目标,一个漂亮的俯冲,目标被准确摧毁……

改装新机以来,团队一切工作坚持战斗力标准,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

官兵们始终认为,如果说新机首次“吸睛”,是在2014年珠海航展,那么它的真正“惊艳”,则是在“和平使命-2014”中外联演中。

那时,时任一大队中队长、飞行员张永茂等4名官兵,排除各种干扰,操作新机一路奔袭、侦察、锁定,打出了实弹打靶“4发4中”的好成绩。

这“一剑封喉”的实力,来自千锤百炼的积累。一路西行,让这支逐渐成长起来的团队,每前行一步,都与空军持续推进实战化训练“同频共振”。

该团组建不到半年,就接到执行演习任务的命令。有人一时不知所措,有人连声说“想不到,还没准备好”。

“战争不会等你准备好了才爆发。”团队组建起一支骨干力量,迎难而上。

那次任务,飞行员和机务官兵全程跟班见学,情报人员对着侦察画面,一秒一秒判读、一帧一帧剪辑,不仅圆满完成侦察任务,还给工厂提出多个装备修正意见。

打胜仗的本领,靠一招一式苦练,更靠一点一滴积累。

从南部海域到西部边陲,从分队参演到全团上阵,官兵在一次次实战演练中,积累能打胜仗的底气。

几年前的一次海训,由于海面起伏,移动标靶漂浮不定,加之波浪反光,荧屏反复出现“目标黑化”……新问题接踵而至,参训官兵把训练场当成了战场。

飞行一次、复盘一次、研究一次,官兵们最终梳理出新机海上训练的首套资料。

近期的一组飞行记录显示:连续12天飞行9个场次,每天4时50分起床,20时左右飞行结束退场……复杂地形、恶劣气象、故障设置等课目交替进行,每天高强度的训练,让官兵们收获了丰厚的果实。

训练贴近实战,梦想才能照进现实。部队20余次参加重大任务,初步具备了新机在高山、海洋、大漠等多样化战场环境下的作战能力。

曾因部队移防,多次推迟婚期的副大队长谭岗说:“跟随部队追逐梦想、一路成长、收获殊荣,唱出改革强军路上的‘筑梦之歌’,这就是我,作为一名无人机战斗员的最大骄傲!” 上图:“无人战鹰”准备起飞。 魏传贤摄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