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项科研成果既解决了国家急需,又方便了群众生活;既很“高大上”,又很“接地气”……日前,在谈起自己的创新体会时,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马伟明寄语年轻的科研人员:“做科研就要顶天立地,做就做前沿的,做就做管用的。”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美好。”实验室连着田间地头,生产线关乎战场成败,任何一项科研成果,不顶着国防需求、经济建设这片“天”,不立足百姓生活、备战打仗这片“地”,就会成为水中花、镜中月,在务虚中走向失败。
从“北斗”到“天眼”、从“高铁速度”到“蛟龙深度”、从液岩气勘测到量子计算机研发……这些年,我国广大科技人员“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民生建设大领域”,促使了科研成果的井喷式爆发。在军工战线,广大科研、生产一线人员面向部队需要、面向战场打赢,迎来了一大批实用成果的“满园花开”。
不容忽视的是,当前在开展科研过程中,一些违背科研初心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科研花钱很多,费力不少,最终却是证书上了“书架”,成果难上“货架”。
有用的科研价值最高,实用的科研分量最重。我国杂交水稻亩产量之所以连创纪录,是因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了稻田里”;“北斗”的定位越来越精确,用途越来越广泛,得益于科研人员“既仰望星空,更脚踏实地”;马伟明“90%以上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战斗力”,在于他瞄准前沿、立足实用的科研观念。实践证明,科研的“根”扎得越深,“叶”才能更茂;“地”踩得越实,“天”才会更高。
人们把深切的缅怀、崇高的敬意献给歼-10飞机总设计师宋文骢、激光陀螺专家高伯龙等,不仅是因为他们“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的过人品格,更是因为他们在国防科研领域“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敬业品质。
越是目标高远,越要脚踏实地。强军征程上,全面实施科技兴军战略,坚持自主创新的战略基点,既要瞄准世界军事科技前沿、加强前瞻谋划设计这个关键点,又要抓住服务战场打赢、服务备战打仗的基本点,提高科技创新对战斗力发展的贡献率,从而凝聚起强军兴军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