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前夕,东北边防军召开军事会议,分析我军能够获胜的条件,其中之一是:供应线敌远我近,我们在后勤保障上占优势。后来的战事证明,这个“优势”,反而成了我军最为薄弱的环节,时常“一把炒面一把雪”,只能发动“礼拜攻势”,有的官兵还被冻死冻伤。
是战场改变了这一切。劳师以远,本该是敌方的劣势,敌人反而在这个领域展现出了绝对优势;以逸待劳,原以为是我方的优势,我军反而在这个方面出现很多问题。这就是战场,没有约定俗成,没有固定套路。
“统统相符合的事,在战争或战斗中是极其少有的。”“部分地改变的事差不多每一作战都是有的,全部地改变的事也是间或有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情况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我们如何做好万全准备?答案就是:灵活机动,随机应变。这也是我军的制胜要诀。
“开战前是我指挥你们,开战后是前线指挥员指挥我了。”我军打仗,向来讲求战略上高度集中,战术上充分放权。三大战役时,我军的统帅部里只有20多个人,电令只交代战略任务,具体打哪里、怎么打,则由现场指挥员自主决定。这就是周恩来所总结的:“世界上最小的指挥所里,指挥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革命战争。”
从毛泽东在战争年代的文电中可以看到,大量的作战指示、命令后面,常常有“望酌情处理之”“请按实情决定”等字句。淮海战役期间,毛主席更是作出指示:“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苏联顾问对此十分不解:“这像命令吗?”这恰是开国将帅们驾驭战争的高超之处。
陈赓说过:“再好的作战方案,战斗一打响,作废一半,另一半随机应变产生。”一切都已改变,只能灵活应对。对印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总部要求打一个营,结果前方根据战场进展情况,吃掉了印军3个旅。时任西藏军区司令员的张国华心里忐忑不安,没想到中央军委来电时,专门补充了一句:“中央军委极为高兴”。这是对现场灵活处置的一种褒奖,也是对积极主动作为的一种鼓励。
“军人的主要任务从来就是对未来战争进行全面准备。”下一场战争“长”什么样,谁也无法画出精准的肖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战场的“特权”将会越来越大,变速变量将呈几何级数增长。善战者,不待张军。居安思危、知危图安,多备几手、多想几招,才能确保有备无患、处变不惊,牢牢把握未来战场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