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地周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军民融合视角下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董 强

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王泽山、侯云德两位院士,无疑成了万众瞩目的明星。两人一个从事火炸药一个从事病毒学,本身就是军民两用科学技术;两人的研究方式都有着鲜明的军民深度融合特色;两人的治学态度和个人修养对军民深度融合人才培养,同样有着直接启示。

启示之一,军民深度融合,需要什么样的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军民深度融合,三重定位早已明确:国家战略和基本方略、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军民融合涉及方方面面人才,从大的方向讲,有军有民;从具体领域讲,又有领导、管理、专业三个方向之分;再就专业而言,又有科学家队伍、工程师队伍、技术工人队伍的各自不同侧重。王泽山、侯云德两位院士,无疑是科学家队伍的杰出代表。然而,上述“五支人才队伍”并非泾渭分明、相互不能“跨界”,恰恰相反,军民深度融合的本质之一就有“跨界”。侯云德26年前开风气之先,勇当“创客”——在地下室里建起中试生产线,创立我国第一家基因工程药物公司。从某种程度上讲,不正是由于这一出色“跨界”,才更好地造就了他后来的突出成就吗?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尤其需要一大批像王泽山、侯云德两位院士这样的杰出人才,更呼唤那些善于“跨界”的人才。

启示之二,军民深度融合,需要干什么样的事?

党的十九大报告已经有了明确描述: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而言,就是要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中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国防和军队建设而言,就是要加快实现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四个现代化”。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伟大的事业。专业有冷有热,“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的王泽山,当年曾经动情地说:“只要祖国需要,任何专业都可以火焰四射。”侯云德从小立志学医,不让“猛虎”伤人。早年留学3年半时间里,相继发表了17篇学术论文。前苏联高等教育部1962年破例越过副博士学位,直接授予他苏联医学科学博士学位。军民深度融合,需要的正是这样一种一旦认准了路,哪怕千锤百炼、哪怕历尽波折也永不回头的执著劲,呼唤的正是这样一种干事创业、以身许国的精气神。

启示之三,军民深度融合,怎样对待干事的人?

王泽山古稀之年学开车、用微信,到最近用手机软件订车票,就连幻灯片都做得比年轻人精美;侯云德劝年轻人“多学点哲学”。这种年轻心态和豁达态度背后,足可见两人生活、工作环境必定充满了宽容、和谐与亲切。

当今时代,“懂行”的领导越来越多,讲“科学”成为管理者的自觉:高层管理者做正确的事,中层管理者正确地做事,执行层人员把事做正确。工程师、技术工人的能力素质也有其特殊要求。从领导者到管理者,从科学家到工程师再到技术工人,“五支人才队伍”倘若能够完美搭配,就一定能取得军民融合的最佳综合效益。

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为人为学,令人高山仰止。故事与细节中的大家风范,为我们标注出了军民深度融合的科学坐标:

谁最有资格说军民融合?懂融合的人!

谁最有资格搞军民融合?想融合的人!

谁最有资格评军民融合?会融合的人!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