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清代爱国将领、民族英雄林则徐奉命赴虎门禁烟。道光22年(1842年),鸦片战争惨败。腐败的清政府将禁烟英雄林则徐、邓廷桢发配流放到边疆——当时还是一片荒漠的西北边城伊犁。彼时的林则徐已年近花甲,在与家人辞别时写下了这首诗《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开头就以自己的“力微”和“神疲”隐喻了大清帝国的腐败无能,并痛心地指出,如果朝廷继续走卖国投降的割让之路,清朝的江山社稷将会有“不支”的危险。接着,诗人怀着强烈的爱国深情和誓要雪国耻为己任的决心,发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心声。在那个外强入侵、民族蒙羞、帝国主义列强吸吮中国人民血汗的时代,诗人希望能用自己的遭遇唤起全民族的觉醒。遗憾的是,面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自己既不能直谏,也不能反唇,只能违心地感谢“君恩”了。朝廷认为林则徐禁烟是有“罪”的,有“罪”却没有杀头,此乃“皇恩浩荡”。诗人从反面对“厚泽深仁”给予了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指责。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充分体现了诗人“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的刚毅品质和忧国忧民的赤诚精神。如今,华夏儿女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每一个人都要有“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情怀,为祖国的富强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