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营观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军报,你好!二〇一八,我想对你说


在庆祝建军90周年宣传中,军报先后刊发90个版的纪念特刊,并全部推出精美的H5产品,“掌心里的军报、指尖上的阅读”,使一些网友惊叹“报纸还能这样看”。

《解放军报》编辑部:

我是一名老兵,也是一名读者。军旅生涯进入第15个年头,一路走来,军报对我来说亦师亦友。

不知从何时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谈论报纸的“寒冬”。这些年,作为一名普通读者和部队通讯员,我目睹着以军报为代表的军媒起起伏伏,也见证着军报一点一滴的改变。

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两年前的1月22日,当我翻开军报“军媒视界”版面,映入眼帘的是一次悲壮的告别: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大潮中,《前进报》《战友报》《人民军队》《前卫报》《人民前线》《战士报》《战旗报》这些诞生于烽火年代的原七大军区党委机关报正式停刊,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一期“军媒视界”特地采用了彩版,设计精美。或许,军报是想用精心勾勒的细节向曾经共同奋战的7位“战友”告别。

然而残酷的现实是:微信朋友圈里,老报人、老读者、老报道员的感怀,很快被新的信息更迭淹没。

年轻的战友们已习惯了刷手机,而不是看报纸。在军队改革的浪潮中,几张报纸退出历史舞台,显得平静而庄重。

报纸似乎真的进入了寒冬……

但在寒冬中,我依然见到了这样的情景——

一位战友,参加演习时的照片登上了军报,尽管只是一个侧脸,他和家人却像过年一样高兴。战友休假,父母千叮万嘱一定把那天的军报带回家,他们要把报纸装进相框挂在堂屋。

放眼全军,许许多多的战友在手机里关注了“军报记者”“中国军网”的微信公众号,下载了解放军报客户端。无数个晚饭后、熄灯前,战友们的微信朋友圈被军报发布的重磅消息刷屏。

一位在改革中转隶移防的老领导在朋友圈里分享了军报的一篇头版头条《当那一天真的来临》,动情地说:许多年没见媳妇哭过,这篇文章把她看哭了……

十多年前,当我第一次在军报上刊发了一个“小豆腐块”时,我激动得一夜没合眼;而不久之前,单位的一位年轻战友也在军报刊发了一篇稿件,从他兴奋的表情中,我又看到了曾经的我。

岁月流金,军报还是那张军报。

2018年,我想说说一个战士读报用报的新时代思考。

(一)

我想从一个拥抱说起。

一年前的冬天,我从战友口中听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像往年一样,海拔4000多米的西藏边防拉则拉哨所寒气逼人,不同的是,坚守在哨所里的战士得到这样一个消息:军报融媒体报道组将到哨所采访。战士们把哨所里里外外打扫了个遍,换上了干净的军装。

然而,在报道组出发前,天气变化,大雪封山,通往哨所的车道断了,只能步行。山路崎岖,加之采访的记者大多第一次上高原,考虑到安全,部队领导建议取消采访。听到这个消息,前来为记者带路的连长有些遗憾地嘟囔了一句:“可惜了,战士们盼了好多天。”

这句话一下撞进记者们的心里,他们一商量,决定无论如何也要按原计划前往哨所。

那天,跨过茫茫雪野,来到了高山哨所,队伍里的一名女记者已经冻得嘴唇发紫。一个小战士惊喜地说,我们很久都没见到陌生人了,更别提女孩。

后来,我特意找到了这名女记者的联系方式,和她聊起了这次采访。她的话让我动容。

她说:那天,看到战士们给她端来苹果,她的泪在眼眶里不停打转。她在文章里写道:我不忍心吃他们从山下好不容易背来的苹果,不忍心喝他们从一公里外背过来的水。

她说:临别的时候,自己突然觉得写什么、拍什么都不重要了,她一定要给哨所的战士每人一个拥抱。

“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想抱抱他们。”后来,她干脆用《翻山越岭,只为给你一个拥抱》做了稿子的标题。

我想,许多年后,当哨所的年轻战士们脱下军装,他们一定还会记得那个寒冷冬天里的温暖拥抱,记得那篇写有他们的稿子。

那位记者,是军报新媒体记者。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作为中央军委机关报的解放军报,有多位牺牲在采访路上的记者。“她”的记者,足迹踏遍了祖国的边关哨所。“她”的许多名篇诞生于火线,诞生于猫耳洞,诞生于孤岛和荒漠。

“她”是全军唯一公开发行的报纸,为全军官兵代言,展示全军官兵风采。“她”是一位老师,更是一位战友。

“她”记录了许许多多基层战友说的话,传递了许许多多基层战友想知道的消息。

“她”的影响力,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她”的“情感指数”——对官兵的情感有多深,在部队的影响力就有多大。官兵们对她最大的期盼,就是多为军人说说话。

我的一位领导转业后依然收藏着几份军报。这是今年军报“军营观察”版聚焦军转话题的5期报纸:《转业,保持一个好心态》《是什么影响了你的选择》《军转,网络生态面面观》《这杯“军创咖啡”告诉我们是什么》《军转干部:是财富不是包袱》……一连5个整版,写出了军转干部的焦虑和期待,给转业干部提出了许多实在管用的建议。这位老领导说:冲着“军转干部是财富不是包袱”这句话,他也要把这几份报纸带回家。

基层官兵有时私下议论,一些光讲大道理的稿件,效果并不好。这不是说大道理不能讲,不是说大道理没人信,而是有些文章的角度和语气让人感觉是“坐着说话不腰疼”。如果把讲道理的口吻和角度换一换,会不会更好呢?

大家还比较反感“比惨式”的宣传报道。比如,某某连长为了比武竞赛多次推迟婚期;某某班长为了完成训练任务错过了与至亲见最后一面的机会……有时候,稿子把军人“变”成了走不近、认不清的模样,拉远了与读者的距离。

同样是军报的文章,我的手机里至今还留着那篇《你们的转身,军队的转型——写给面临脱下军装的30万战友》。

那天,翻开报纸,读到那句“军装是军人的皮肤,脱下军装就好比脱层皮,这种刻骨铭心的痛,只有当过兵的人才懂”时,我一下子定住了。

一位军嫂问丈夫:“回家了,干嘛还天天穿个军装?”丈夫答道:“我怕过段日子穿不着了!”妻子一听眼圈就红了。

当我把文章里的这个小故事发给在外地的妻子,她沉默了许久后在微信里发来几个字:“你这个傻瓜。”

同样是军报的文章,一篇7年前刊发的《若有战,召必回》被网友们翻出,在朋友圈里疯传。当不少战友含泪脱下军装,写下“若有战,召必回”时,网友们恍然大悟:这六个字原来出自军报。

军报靠什么吸引人?是“内容最权威”“内容独家”“内容严谨”吗?是,但不仅是!基层战友们更需要的,是军报给大家讲点热乎的事,说点热乎的话。

如果说,官兵期待军报更好,是期待军报和我们的心更近。

(二)

时代在变化,军营也在不断发生新变化。军报是善于捕捉变化的。

“她”有时候很犀利——

军报经常刊发来自基层的意见建议。不少意见直指部队训练、管理、保障和作风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和“土政策”“土规定”,很受战友们欢迎。

几年前,一些单位还不能正确看待官兵的休假权,干部骨干不好意思开口提“休假”,好不容易休假还常被提前召回。军报“读者之友”版刊发了一篇关于保障官兵休假权的文章。在会上,政委不仅专门念了这篇文章,还给机关定下了保障官兵休假的“约法三章”:符合条件的今年必须把假休完,休假中途不经团领导批准不得召回,休假必须休满。那年,我的班长终于老婆孩子团聚了一个完整的假期。

“她”有时候很敏锐——

前不久,军报以整版的形式连续刊发了多篇陆军合成营建设的新闻调查,其中不少思想和做法很新颖、很独到。

这组很有启发性的报道被我的一位老领导关注了。因为我做过报道员,他便托我联系编辑记者,寻找稿子中合成营的单位联系方式,打算向这个单位取经。

“她”有时候很细心——

2017年,军报刊发过几篇聚焦拥军问题的深度报道。《追寻“失踪”20年的光荣牌》,直击军属光荣牌这件分量很重的小事,忠实地记录了“俺老两口啥都不缺,就缺光荣名分”这样的军属心声。

这组报道引发的反响十分热烈,甚至在网上掀起一场讨论热。或许正是受这组报道的推动,不少地方开始重视起一度被冷落的立功喜报和光荣牌。我的家里,也是在这一年重新挂上了政府发放的军属光荣牌。

作为军报的一名基层读者,我想说,在很多人选择手机阅读的同时,也有很多人依然是报纸的忠实读者。

网络时代,军报延续着“她”的传统和权威。尽管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拓宽了,但军报在泥沙俱下的信息激流里肩负着激浊扬清的使命。特别是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以来,网络上流传的一些捕风捉影的小道消息,正是被军报的权威发布击碎的。

当然,军报在我眼里也并不完美——

有时候,“她”报道的一些经验做法并不新颖,有的经验做法似曾相识。这种不是新闻的“新闻”很难让大家提起兴趣。

有时候,“她”在权衡报道比重时还不够合理,那些基层官兵感兴趣的话题被挤在了边边角角,那些大家不来电的内容反倒位置醒目,让报纸的吸引力打了折扣。

如果说,官兵期待军报更好,是期待军报保持自己的锐度和高度。

(三)

军报曾刊发过一篇让我潸然泪下的长篇通讯——《思念你的何止是那亲爹亲娘》。

“我的梦,从来没有这么湿漉漉的。”我背得下这篇文章的开头,记得这篇文章描述的许许多多细节,我看了一遍又一遍,我记得烈士墓碑前的红玫瑰花。

后来,当我终于有机会随部队战友一起到麻栗坡烈士陵园祭奠英烈时,我才真真切切体会到那篇文章的悲痛和大爱。晚上,我又一次读起那篇文章,又一次泪湿眼眶。

曾不止一次听人说过,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报纸已经落伍了。当一些微信网文屡屡刷出“10万+”,而一些报纸文章乏人问津时,是话语体系落后了,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报纸究竟应该怎样改文风?网络语言和网文会是传统媒体和传统记者的滑铁卢吗?

我想,答案就在军报的字里行间。

记得几年前,和军报一位编辑老师交流写作心得时,这位有着数十年纸媒经验的“老报人”说过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报文和网文没有天然的鸿沟,好的报文其实也是好的网文。

细细一想,同样是方块汉字的排列组合,载体虽有变化,但本质不是相通的吗?并且,新媒体上的许多优秀稿子本身就来自于报纸。

军报并不乏刷出“10万+”的好文章,也有“解辛平文章”这样的驰名品牌,有时甚至数千字甚至上万字的长文,在崇尚“快速阅读”的网络上却屡屡被转发、被收藏。像我一样,全军有许许多多官兵依然把军报作为学习的老师,不少参谋干事的资料集里,收藏着成千上百篇军报文章。

好的文章不怕长,“假大空”的文章只有百十个字也倒胃。有些稿子,板着面孔,基层官兵读完索然无味。这样的报道出现了一次两次三次之后,翻开报纸的战友们会伤感情。

军报的文章,可以在这个剧烈变化的阅读时代赢得读者。

至今,我依然记得十多年前在新兵连第一次自告奋勇读军报的情景,依然记得第一次捧起军报时微微颤抖的双手。

那时就像歌里唱的,“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很慢”,军报是基层官兵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

有人把报纸的困境归结为网络来了。细细想来,似乎又不是。

“四大名著”问世几百年了,不论时代怎么改变,依然拥有许许多多“铁粉”。网络不会让它们被淘汰,反而促进了它们的传播。

从前慢,现在快,其实越是快的时代,越需要能让人慢下来、静下来的新闻作品、思想力量。

所以,网络时代对军报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当写作机器人、人工智能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开始运用于媒体,每个读者依然期待读到震撼人心、充满真情的稿子。

今天,新时代的中国军人渴望一张新时代的军报。

“她”应当保持本色,不忘初心,时刻记得“为谁办报”“为什么办报”;

“她”应该保持敏锐,满怀情感,时刻懂得官兵渴望什么、需要什么;

“她”也应该保持忧患,将创新进行到底——

“她”不应当只是一张报纸。她应当是网站、是APP、是微博微信、是网络电视、是直播平台、是融媒体……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手段和方式讲好新时代中国军人的故事、传播新时代中国军队的声音。

像人的成长一样,军报也在成长、改变。特别是2017年,军报全新改版,焕然一新,“军营观察”“基层传真”“军人家庭”“老兵天地”等新版面让人爱看。一位已经退伍多年的老班长,因为“老兵天地”,又重新开始看军报。用他的话说:“部队没有忘记咱,军报没有忘记咱……”

新时代,当中国军人打开军报时,他们的目光依然是炽热的。许多忠实的读者依然会在清晨点开军报APP,牵挂着中国军队的一举一动、一点一滴。

我坚信,军报一定会越办越好!

某部四级军士长  甄 过  

二〇一八年一月一日  

(钱宗阳整理)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